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吃生态饭,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加快实现“强起来”——
丽水,生态之城“点绿成金”
钟根清 朱云
“百山祖角蟾,为全球两栖动物家族又添一个新成员。”1月27日,新华社客户端发布融媒体作品《你好蛙,百山祖角蟾》,瞬间成为刷屏的“爆款”。
百山祖角蟾仅被发现分布于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片区)海拔1400~1600米的狭窄范围内。该成果已在国际权威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发表,获得国际认可,有力佐证了丽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部最近通报的2020年全国168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丽水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全国第七,连续6年稳居全国前十位。从全省来看,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7年居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
一张张美丽“生态”成绩单的背后,凸显的是丽水殷实的“生态家底”。丽水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是浙江最大的一块宝地、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绿心”,最近还获评中国十大“绿都”。绿色,已成为丽水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生态优先,让“绿水青山”的底色不褪色、不变色;绿色发展,使“金山银山”的分量更大、成色更足。丽水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推进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快车道”,高质量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
“十四五”时期,丽水将不断推动从“天生丽质”向治理提质转变,从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变,从产品直供向模式提供转变,从“生态佳”向“生态+”迈进,全力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
美美与共的“绿色宝藏”
“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跨越4个气候带,森林资源得天独厚。这里的美应该被更多人看见!”“我听说庆元通了火车,希望有机会到百山祖感受一下大自然!”“百山祖保护区内还居住着1600多位村民,我希望他们能成为百山祖自然保护区持续发展的受益者。”……
1月25日上午10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和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百山祖管理处原总工程师陈德良,开展了一次特别的“云对话”。小小的手机屏幕,牵动着两位专家对丽水自然与生态的深深关切。
听三江源头溪水叮咚,登云山雾绕百山之祖,在群山之中看山花烂漫……百山祖国家公园坐拥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和第二高峰百山祖,是最能代表丽水生态优势、区域特色的品牌,是丽水最大的一座“绿色宝藏”。
高标准创建百山祖国家公园,是丽水打造集中展示“中国生态第一市”独特生态魅力和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经验的旗帜性产品。经过两年半时间的努力,已完成国家公园设立标准试验区试点任务,通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并入选2020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
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丽水森林覆盖率高达81.7%,森林资源是中国同纬度地区第一。自然山水各项指标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长寿地区优质饮用水标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原真性、生物多样性最美的大花园。
从2019年12月开始,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中,除了全球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还发现了黑熊、黄腹角雉、虎纹蛙、花鳗鲡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发现大型真菌中国新记录种64种、全省新记录种263种。
2020年10月,丽水市自然资源(林业)部门在全省率先完成野生动植物资源编目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野生动植物4347种,约占全省总数的3/4;全市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22种,占全省总量的61.9%;2018年以来,全市正式刊发的新发现动植物物种(群)81种。以上三项数据均居全省首位,有力印证了丽水“华东动植物摇篮”的美誉。
目前,丽水已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编制发布《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2020-2035年)》,探索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示范建设,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上下齐心的“护绿赶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
丽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更应彰显“生态担当”。
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从“生态立市”到“生态发展”再到“生态惠民”,在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丽水以坚如磐石的定力守护好一方绿水青山,全力以赴“护绿赶考”。
从2016年起,丽水把每年7月29日设为“生态文明日”,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共识愈发厚植于心。目前,丽水已率先发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碳中和”先行区创建。
擦亮“生态底色”,把住“绿色门槛”,守护“绿色宝藏”。丽水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底线”,率先制定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细则、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办法,形成了“审山审水审空气”的环境监管模式。
丽水在良好生态本底基础上,把95.8%的市域面积规划为生态空间,要求工业集聚进园区、园区工业生态化,坚决摒弃“黑色GDP”,用心发展“绿色GDP”。
在全域保护上,丽水通过开展全域生态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瓯江全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禁止秸秆焚烧、禁止河道采砂、禁止明火上山、禁止在许可范围外燃放烟花爆竹,对涉水涉气污染源监管等一些典型场景建立全流程闭环管控机制,有效提升生态治理系统化水平。
在标准管控上,丽水对标欧盟标准,制定农药化肥准入和用量标准,累计推出禁限用农药4批次共152种。对标德国标准,在全省率先推出工业企业进退场“验地、验水”机制,对入驻企业土壤、水环境进行标验封存,并约定退出标准及奖惩措施,进一步压实污染防治企业主体责任。
在整体智治上,丽水架构了全域生态管控架构“AI大脑”——以城市大脑为基础的丽水“花园云”。与航天五院合作共建“天眼守望”卫星遥感服务项目,与杭钢合作建设全域生态环境监测的感知网络,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感知监测+基层治理“四平台”和网格,打造“天眼+地眼+人眼”的立体化、数字化监测网络。
在污染治理上,丽水按照生态环境最严管控的顶格标准,以重整山河、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深化“水气土废”共治组合拳和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建设。
人人受益的“绿色银行”
绿水青山金不换,好山好水能变现。
过去,穷在山上、困在路上,“山重水复”成为丽水发展的“拦路虎”。如今,通过创新运用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道,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把“绿色宝藏”变成人人受益的“绿色银行”。
绿水青山可“明码标价”!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在全国率先探索G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2019年5月30日,全国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在遂昌县大田村发布,这个村的GEP为1.6亿元。当年10月,丽水又发布全国首个地级市GEP核算报告,报告显示,丽水2018年GEP为5024.47亿元。
丽水通过设立“两山”基金,组建“两山”银行,培育“两山”公司,推出“两山贷”“生态贷”“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已累计开展生态产权交易5123宗,实现生态产品可定价、可交易。
作为全国33个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丽水在全国率先推动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林地地役权补偿收益权质押及“村级互助担保+林权反担保”等模式,为破解硬核难题提供有益探索。截至2020年8月末,全市三类模式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13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仅40万元。
在绿水青山怀抱中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全乡森林覆盖率89.1%、出境断面水质为国家I类标准,“两山夹一水”的特殊区位让其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市“后花园”。
这里的村民从以砍伐树木为生到封山育林、保护环境,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乡里接连打造了伏叶花卉产业园、畲画馆、水域救援基地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和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得到央视《新闻联播》点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瓯江上游相继建起紧水滩、石塘、玉溪三座电站,瓯江被大坝拦截后,形成了碧波荡漾的云和湖。村民靠网箱养鱼鼓了腰包,却喂肥了湖里的蓝藻,湖水常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沿岸渔民纷纷洗脚上岸、退渔养水。33个村共同成立水上生态渔业公司,放养花鲢、白鲢,走上水旅融合之路。混浊的湖水、密密麻麻的围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水上“生态牧场”……
在丽水,点“绿”成金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丽水,绿水青山由过去的“唱空股”变为现在的“潜力股”,今后必将会成为“绩优股”。
(本版图片由丽水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