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深化“千万工程”——
用“绣花”功夫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许雅文 肖淙文 金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画亦是诗,是浙江真实的乡村风景。
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11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农村人居环境测评全国第1……2020年,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佳音频传,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老家”,也引起代表和委员的牵挂。
常年生活、工作在乡村一线的省人大代表、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党委书记施颂勤告诉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句话让他印象深刻:“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保留村庄原有纹理和浙派风貌。”
“这意味着,乡村建设不能大拆大建,而要因地制宜、保留特色。”施颂勤代表回忆,笕川村就是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发展起来的。2016年,笕川村流转500亩土地种植马鞭草、波斯菊等各色鲜花经营花海,一跃成为“网红村”。同年,笕川村被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对古街进行改造,留下村庄原有肌理。
美丽生态引发蝶变,美丽乡村如何转化为美丽经济,成为我省各地都在思考的新问题。
“以低廉租金出租老屋,倡议村民开办农家乐。”施颂勤代表迈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步。不久前,笕川村与一家杭州文旅公司达成合作,计划打造集研学、农事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旅线路。“报告提到的打造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就是我们的目标。”施颂勤代表充满信心。
新时代美丽乡村,不仅要环境美、产业兴,更要具有人文风尚美。
省政协委员、民盟衢州市委会主委汪晖认为,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在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要充分利用好村规民约。
“现在基层非常重视村规民约制定工作,以江山市为例,292个行政村、13个社区,每个村社都有村规民约,其中120个村还推选成立了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汪晖委员介绍,近年来江山推行完整版、简约版和主题版“三版”村规民约,为各村制定村规民约提供示范文本。
汪晖委员表示,制定村规民约首先要问计于民,对症下药;要使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村规民约的活力和效力。
持续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就要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发展阶段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省政协委员、杭州市农科院院长严建立认为,这意味着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农村土地资源特别是建设用地资源,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从体制机制入手,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系统改革,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严建立委员建议,树立建设用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思想。农村因造田造地、全域整治、宅基地复垦等产生的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原则上全部留给所在村使用,为乡村留出自我造血空间,为城市资本和人才下乡留出发展空间。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要激活“三农”人才的“一池春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红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如何推动人才、资金要素“上山下乡”?省人大代表、绍兴市南野农夫生态农业园销售总监王园园就是一名“城归族”。2013年,她辞去北京的工作,回乡创办南野农庄,从养猪到种植水蜜桃,如今成为农创客中的一颗新星。
“吸引人才下乡,光有激情不够。”王园园代表说,在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农业领域创业创新的背景下,年轻人投身返乡创业热潮,“诗与远方”美好,但现实中“水土不服”导致踩雷或创业失败的人不在少数。
如何让年轻人才在广袤土地上大展拳脚?王园园代表认为,关键在于让大家能干事、干成事。这两年,绍兴市上虞区正在努力推进打造都市农创智谷项目,为刚下乡的农创客提供生产物资、政策帮扶、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从而避免人才流失。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王园园代表建议多打造一些第三方平台,这既是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器,又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放大器,能让人才下乡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