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锻造战略科技“浙江力量”
本报记者 曾福泉 纪驭亚
浙江把建设“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作为“第一战略抓手”。1月26日上午开启的厅局长通道上,省科技厅厅长特地介绍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的“6789”现象,特别是目前全省90%以上的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在三大科创高地,引起许多代表委员的注意。
“之江实验室是我省打造‘互联网+’科创高地的高能引擎,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要求的,我们将不断提升创新水平。”省政协委员、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说,今年他们将进一步聚焦智能计算研究方向,启动多维智能感知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类脑计算等一批重大前沿科研项目,这些都是提升平台能级的大动作。
正在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浙江,在创新平台布局上展现出广阔视野,这让省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院士十分感慨。“聚焦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和瓯江实验室,温州有基础有条件。”李校堃代表一一细数:宁波、温州正合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温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近年来落户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中国眼谷等,不断集聚高端资源要素。“一廊一室”建设将有力提升温州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在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杨波看来,这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浙大目前有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把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参与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抓手,探索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浙大还将整合更多浙江优势创新资源加入‘国家队’。”杨波委员说。
对高能级平台产出的创新成果,企业的期待更是急切。多年来研发生产合金材料,省人大代表、宁波博威集团董事长谢识才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有深刻认识。他认为,创新平台应注重基础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希望攻克更多新材料制备中的原理性、机制性问题,帮助企业研发更多新产品。”谢识才代表说。
省政协委员、圣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良正对此同样关切。他有着另一个身份——西湖大学名誉校董,他说:“期待西湖大学加速提升自身创新能级,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浙江生命健康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