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潮起之江幸福水

——浙江水利高质量发展纪实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站在“十四五”开局回望,浙江水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5年。

  一连串数字浓缩着5年的时光:全省水利累计完成投资2880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41.3%,水利投资规模位列全国第一;140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119项完工见效,“十三五”期间水利建设质量考核每年被水利部评为A级优秀,长兴合溪水库等12个工程荣获水利行业最高科技奖“大禹奖”,获奖数全国第一……

  一幅幅画面记录下5年的变迁:杭嘉湖南排工程、鳌江干流治理水头段防洪工程拔地而起,成为洪流风暴中的中流砥柱;316条美丽河湖绵延横亘于城乡之间,成为浙江大花园的生态底色;一座座美丽水厂点缀绿水青山间,将汩汩清水送入千村万户……

  一组组数据、一幅幅画面的背后,是5年来浙江完善水安全、保障水供给、优化水环境的具体实践。“十三五”以来,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省上下同舟共济,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管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为“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体现了建设“重要窗口”的水利担当。

保障民生

既要饮水安全,也要江河安澜

  逢旱能灌,遇涝能排,这是每个浙江水利人的治水理想,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美好向往。

  浙江,地处沿海,洪涝台旱灾害频发。补齐水利薄弱环节短板,提升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从2017年起,浙江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加速完善“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为老百姓筑起生命财产的安全防线。

  2020年8月,受“黑格比”台风登陆影响,温州经历了风、雨、潮三重考验,但得益于鳌江干流治理水头段防洪工程的投入使用,“年年防台,年年受灾”的平阳县水头镇安然无虞;2020年梅雨期,新安江水库建库61年来首次9孔全开泄洪,在科学调度下,减少下游受淹面积123.8平方公里,减少受淹人口45万,实现水利工程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暴雨洪水影响最小化……

  5年来,浙江在防御洪水台风的实践中砥砺前行,交上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全省成功防御了“利奇马”“鲇鱼”等超强台风,战胜了2016年太湖流域超标准洪水和2020年钱塘江、太湖流域历史性“长梅”,洪涝灾害损失为“十二五”期间的一半,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浙江来说,江河安澜是保障民生的底线,优化水资源配置网络、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才能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十三五”期间,浙江加快推进一大批水库(枢纽)工程、引调水工程,形成了以供水区为中心,水库(枢纽)工程为节点、引调水工程为主线、农村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

  2019年5月,缙云县潜明水库一期工程大坝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实现几代缙云人民的水库梦;2019年9月,千岛湖配水工程正式通水运行,杭州人打开家里的水龙头就能喝上“农夫山泉”,城市供水格局从单一水源供应,转变为千岛湖、钱塘江等多水源供水;2020年6月,新昌钦寸水库开闸,万顷碧波流进宁波的千家万户,可解决宁波近1/5人口的用水需求……

  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从“喝上水”到“喝好水”,2018年底启动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让我省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也让浙江城乡供水能力从“面的覆盖”走向“质的提升”。“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15.9亿立方米,新增1054万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人口,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7.8%。

  同时,为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浙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水型社会建设,2019年度全省用水总量为165.78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按可比价计算)下降33.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按可比价计算)下降41.3%,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为0.6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7.1%,提前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十三五”期末目标。连续5年获得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优秀。2020年《浙江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水资源的刚性约束。

幸福接力

升级美丽河湖,串联美好生活

  行走在江南沿岸,这里鱼虾成群、水鸟结伴,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一条条美丽河湖镶嵌在广袤的之江大地,成为浙江“大花园”流动的“盛宴”。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浙江治理河流的不竭动力。从“五水共治”到“美丽河湖”,浙江河湖治理的目标不断升级、路径不断优化、内涵不断丰富,“浙”里的河流湖泊,正在从“安全”“生态”“美丽”“富民”向“幸福”汇流。

  生态,是美丽河湖的动人底色。

  2018年以来,浙江深入推进实施“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系统整治江河流域:在浦江,翠湖从“牛奶河”变身“游泳池”;在建德,引新安江水入梅城,重新激活千年玉带河……同时出台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水域保护的地方立法《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使浙江水域管理迈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共建,是美丽河湖的必由之路。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生命,每一位河长,就是守护河流生命的责任人。“十三五”期间,浙江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河长制地方法规、率先推行“湖长制”、率先建立全国首家省级“河长学院”……在水利工程建设上,湖州市南浔区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20余亿元推进“百漾千河”建设;宁海县盘活水利资产约70亿元,组建运作水投公司,为水利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社会资本的参与,为河湖建设源源不断注入活力。

  富民,是美丽河湖的最终目标。

  在开化县,马金溪“百里黄金水岸线”年接待游客55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33亿元;在诸暨市,黄檀溪畔拥有农家乐50家左右,每年接待市内外游客30万人次以上……浙江把河湖资源转化为城乡发展、农民致富的经济优势,推动绿色产业“拥河”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快速通道。

  水与绿相伴,人与水共生,碧水绕村、城水相依的幸福画卷在之江大地徐徐铺展。衢江、新安江、富春江、曹娥江、瓯江丽水段、苕溪等主要江河及其重要支流已基本形成美丽生态廊道,滨水绿道基本全线贯通,松阳松阴溪、天台始丰溪被水利部授予“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湖泊)”称号,德清蠡山漾第一个通过全国示范河湖验收。

数字赋能

巩固发展成果,激发发展活力

  2020年4月15日,钱塘江流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2.0正式上线,打通了省市县三级,各类水雨情、洪潮预报、防汛形势研判、预警发布、联合调度、抢险支持等信息一目了然,成为浙江省水利厅构建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

  从“治水”到“智水”,浙江水利主动拥抱数字化改革新征程,深化水利数字化转型。“十三五”期间,上线了浙江省水管理平台等一批应用。在钱塘江流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的“助攻”下,我省成功应对了“超长梅”大考;城乡供水管理平台已实时接入11112座水厂及9823处水源地信息,农村水电站管理数字化应用实现了生态流量在线监测。

  “智”治是趋势,安全是底线。区别于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形成的规范体系,遍布全省的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缺位、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确保这些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是水利行业的底线要求,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2015年底,浙江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率先迈出强监管的步伐。5年来, 1万余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大中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合格率已达100%,率先基本建立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交出了一张以水利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

  2020年11月,《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三化”改革试点方案》出炉,水利工程管理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接力续航,进一步巩固标准化建设成效,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水利强监管,不仅要强化工程管理,还要规范涉水行为。2020年,浙江省水利厅制订《浙江省水利监督规定》,加大厅领导带队的综合督查和“四不两直”暗访督查力度,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规范涉水行为,划“红线”,亮“底线”!组织编制钱塘江等11条跨行政区河流流域水量分配和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启动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基本完成全省取水工程核查登记工作。2020年完成水利部布置的865条河流划界,整改河湖“四乱”问题400个,率先完成3083座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任务。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展望“十四五”,浙江水利将坚持“党建引领、业务为本、数字赋能”,全力打造浙江水网,推进浙江水利高质量发展,争创水利现代化先行省,让涓涓幸福河湖汇成“重要窗口”的靓丽风景。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水利厅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潮起之江幸福水 2021-01-28 浙江日报2021-01-2800009;浙江日报2021-01-2800014;浙江日报2021-01-2800012;浙江日报2021-01-2800006;浙江日报2021-01-2800034 2 2021年0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