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珂
系统统筹,惠及低收入群体
本报记者 肖淙文 文 本报记者 徐彦 摄
两会期间,一部聚焦扶贫协作的年代剧《山海情》口碑爆棚,剧中贫困的宁夏西海固人通过异地搬迁、对口帮扶,从无到有建设新家园,走向共同富裕。“追剧”的同时,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珂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浙江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品质?
“低收入群体已有基本生活保障,未来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需将他们的个人发展,充分融入到区域发展中去。”王珂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率先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这需要个人和政府双向互动,低收入群体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异地搬迁、人口流动实现“人挪活”,而政府要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发展机会和空间。
最近的一次衢州之行,让王珂感触颇深。疫情防控期间,为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散落于乡村的农民主动触网做起直播员。衢州出台村播人才“硬核八条”,打造全国村播基地,已培育本土主播1.43万人,产业镇、产业村、产业街应运而生。去年全市电商网零售额达389亿元,同比增长36.3%,增幅居全省第一。政府主导的数字赋能,为更多低收入群体开辟了新的致富路。
“低收入群体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放在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统筹考量。”王珂建议,政府要通过政策引领,使资源要素流动增值,用市场化手段提高他们的财产性收入。他提到义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截至去年10月,当地累计实现22169户农户“住有所居”,办理宅基地转让登记4901宗,完成431户1240.5间宅基地跨村安置,农村农民通过改革直接获利超过86亿元,土地价值被充分释放,制度红利使更多群体获益。
“通过系统统筹,人和资源要素充分流动,未来的乡村人气会更旺。高效、集约、规模化的发展,将惠及更多低收入群体。”王珂说。
(本报记者 肖淙文 文
本报记者 徐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