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中国新型城镇化浙江样本

文章导航

古镇新城·塘栖模式

古今交融向未来

  古镇新城·塘栖模式

  古今交融向未来

  孙 俊

  杭州北境,坐标塘栖镇,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留下的是弥足珍贵的记忆空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塘栖该如何演绎古镇的新故事?

  牢牢把握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叠加优势,塘栖镇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坚持“保护开发并重、古今融合共促、特色品质立城”,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通过古镇保护和新城开发并重、产业和城市共融、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古镇与新城融合发展的小城市路子,形成了“古镇新城·塘栖模式”,走出了一条塘栖特色“小而美、小而精”的发展之路。

  古河,古桥,古建筑,跨越历史见证变迁。

  新城,新貌,新生活,乐居乐业小城崛起。

  古镇保护、非遗传承的匠心坚守,环境治理、产业集聚的加快推进,务实创新、奋发有为的精彩实践,塘栖,从繁华外在到厚重内涵,书写由镇向城跨越的传奇。

平衡·保护与开发

  走在塘栖的广济桥上,运河轻轻流淌,古桥轻如长虹,它是穿越时光的那道弧线,诉说着历史的回响。走过广济桥,来到古镇,青瓦白墙下,走街串巷,兜兜转转,一股江南特有的温柔气息扑面而来。

  古镇如何寻找发展最优解?塘栖的理念是——让历史与未来共生。

  塘栖全力实施运河综保工程建设,配合杭州市政府顺利完成京杭大运河申遗,完成古建筑修复3.8万平方米,新建商业用房4万平方米;构建了“一河(市河)、三街(广济街、水南街、水北街)、五馆(余杭方志馆、运河申遗馆、谷仓博物馆、塘栖城市规划展示馆、塘栖老字号展示馆)”的景区雏形,初步形成了集文、游、娱、商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按照“保持和恢复历史原状”为原则,原汁原味呈现原有建筑的特色景象,修缮工程采用原工艺、原做法、原材料进行维修,确保维修建筑的原真性,最大限度减少干预程度,给世人重新呈现被尘封多年的塘栖明清街区风貌。

  塘栖先后实施了水北、三条半弄、市南、水南等历史街区古建筑修缮、恢复项目以及御碑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完成广济桥、乾隆御碑与水利通判厅遗址、郭璞井、三条半弄保护整治工程,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为延续并传承塘栖的历史文脉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原历史风貌的同时,塘栖还注重传承和开发非遗文化。塘栖古镇景区通过招商引资、商家引进和减免场租费用等模式,有选择性地将清水丝棉制作技艺、传统茶食制作技艺、蚕桑生产技艺之茧圆制作、圆木制作技艺等塘栖镇区内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了古镇当中,通过现场展示的方式,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拓展了旅游项目,丰富了景区业态。目前,景区内不仅拥有“法根食品”“朱一堂”“老刀”“百年汇昌”这样的糕点蜜饯制作老字号,也拥有“金利丝业”“梦蝶蚕丝被”这样的手工技艺老字号。

  而通过“一年四节”的活动,将古镇与运河文化相结合,推动塘栖农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梅花节期间的“蜜饯加工制作展示”,枇杷节期间的“非遗民间工艺才艺展”,开运节期间的“传统记忆中的老技艺展示”、“百米长龙邀明月”中秋民俗展,年味节期间的“土灶打年糕”“登高走运过大年”…… 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塘栖枇杷节被评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活动”,超山梅花节被评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十大旅游节庆活动”。农产品也被带火,塘栖枇杷远销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蜚声海外。

融合·产业与城市

  产业升级,城市再生。塘栖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把城市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积极建设新城区,逐步改造老城区,通过产城互动、产城协调、产城共融、产城共进,努力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土地集约和改善民生同频共振,实现产业转型与城镇提质协调并进。

  乘风破浪绘蓝图,完成小城市总体规划,覆盖镇域79平方公里,明确了“一湖、双城、多轴、多片”的城市总体布局,为塘栖下一轮“崛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敢叫旧貌换新颜,一场美丽城镇风暴袭来——

  生态更美了: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丁山湖成功创建浙江省美丽河湖;依托塘超小径,投入1.5亿元启动塘栖水乡风韵线一期、二期项目建设,生态绿道串珠成链;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乡村风貌显著提升。

  配套更全了:扎实开展“污水零直排”创建,形成健全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网;塘栖路、人民路西延一期、文苑路等市政道路项目建设,快速便捷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加快形成。

  人居品质更高了: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启动一小区、新苑小区等四个区块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口袋公园、邻里中心、生态停车场、电梯加装等内容,不断完善生活圈配套设施。

  城镇更整洁了:实现垃圾分类镇区全覆盖,居民分类正确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成功打造“垃圾不落地音乐线”6条,实现镇区道路“音乐线”全覆盖。完成柴家坞、邵家坝、塘北等村垃圾中转站提升,全镇11个村实现生活垃圾密闭化收集清运。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网已经形成。

  重整山河再出发,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大项目纷至沓来,产业发展快马加鞭。

  在中通智能物流项目工地,工人们趁着好天气,抓紧施工建设。该项目集云仓总部、快运(浙北区域中心)于一体,项目总投资6亿元,截至2020年12月,土建工程完成92%(主体厂房结顶。室内隔墙粉刷中),部分厂房已于2020年双十一投入使用。项目主营业务为中通快运,智能设备研发、生产及中试,电子商务,中通云仓等。

  除了中通物流,以阿里健康、阿里科技、阿里体育等为代表的阿里系企业相继入驻,全国规模最大、成长速度最快的水果零售连锁企业之一鲜丰水果也花落塘栖,还有上海绿地集团、金朗生物医疗科技、均成包装等品牌开发商及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塘栖电商大楼正式启用,5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运营。

  同时,低散乱整治持续深化。通过“低散乱”企业淘汰整治,累计关停39家、完成整治39家。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快。国能汽轮、科尔卡诺、法根食品等6家企业启动数字化、物联网改造,宇龙化工等12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机制与实践

  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在改革创新中,塘栖交出这样的答卷:坚持以人为本,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谋发展。

  走进塘栖镇河西埭村,花草映衬下,马头墙式村标十分显眼,这里是村规民约主题公园,巨幅村规民约“三字经”,道出了该村推进村规民约的决心和信心。这里设有红黑榜,对带头履约者进行表扬,把违反“两约”且拒不改正的村民挂到黑榜,形成舆论压力。

  除了河西埭村,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做法,由何思敬纪念馆、塘栖村法治小径、宪法广场、丁河村法治公园组成的法治文化特色品牌逐步打响,“法雨春风”行动有序开展。东小河、广济路、华城社区“支部建在物业上”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随着“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五部曲”,将改革与发展相互配合,共同发出“发展、改革是硬道理”的时代声音。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来共增加编制20名,基本形成与小城市培育相适应、权责一致、运转协调、便民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进扩权强镇改革。以“扩大职能、增强服务、方便群众”为原则,不断巩固“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大力推进扩权改革工作。八年累计下放行政审批管理权限131项。

  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改革。开展“1+10”城市综合管理改革,实行精细化、智能化、市场化管理。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引导和鼓励农民向建成区和新社区集中,吸引外来人口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在塘栖安家落户。

  深化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学名园集团化发展,完善公办民办等多种形式并举的学前教育体制,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不仅如此,还做好“保障”文章,生活圈配置补齐短板,整合资源打造镇级和社区级邻里中心,提供养老、幼托、医疗等便民服务,5分钟、15分钟高品质的镇村生活圈体系配置完善。医疗服务全面提升,投资1000余万元,将余杭区中医院旧址提升改造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城镇居民求医问药;“养老难”问题不断破解。通过存量改造完成城镇片居家养老中心建设,顺利推进老旧小区配套居家养老中心项目建设。

  古镇新城的壮丽画卷正在塘栖徐徐展开,而在新一轮试点培育中,塘栖将重点打好运河文化、水城环境和产业创新“三张牌”,持续深入推进全域创新、全域治理、全域美丽、全域文明、全域党建“五个全域”建设,加强补短板、强弱项,打响“千里大运河最靓在塘栖”城市品牌,全面打造运河国际旅游名片、杭北智慧产业名镇、古韵水城美丽样本和美好生活首善之地。


浙江日报 中国新型城镇化浙江样本 00014 古今交融向未来 2021-01-25 浙江日报2021-01-2500006;浙江日报2021-01-2500008;浙江日报2021-01-2500014;浙江日报2021-01-2500020;浙江日报2021-01-2500015 2 2021年01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