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五水共治” 江南水乡焕新颜
孙良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绍兴,江南水乡枕河人家,被喻为“一部漂在水上的书”。水,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之泉,境内6759条河流、3300多个湖泊(水库),托举起这座古老而现代的水城。
为守好一方碧水,“十三五”以来,绍兴以最大决心把治水作为兴业之本、立城之本、惠民之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打造江南水乡典型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成效。过去5年,绍兴累计完成“五水共治”投资475亿元,连续5年获评全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并被授予“大禹鼎”,群众治水满意度历年均居全省前列。
“十四五”期间,绍兴将再接再厉,全面构建高品质幸福河湖体系、高标准防洪保安体系、高水平水资源配置体系、高效能河湖长制体系,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展现江南水乡美丽幸福画卷,为绍兴“重要窗口”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清水记:治水三部曲 碧水清波来
走在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运河人家小区,一条内河蜿蜒清澈,两旁草木葱葱。昔日,这是一条断头河,河水发黑发臭,居民不敢靠近。“清三河”行动后,北海街道对河道“大动干戈”,抽清淤、种绿植、建活水泵站、换污水管道,河水一下清澈见底。
从“脏”到“净”,这是绍兴“治水一部曲”。对黑河、臭河、垃圾河进行地毯式摸排;出动无人机,对平原河网进行拉网式“体检”……几番功夫下去,绍兴人发现,“三河”难觅踪迹,河道重现清流碧波。
紧接着,由“净”逐“清”,绍兴再推“治水二部曲”,高挂剿灭劣Ⅴ类水“作战图”,紧扣“截、清、治、修”,全面实施城镇截污纳管推进行动、河湖清污(淤)行动、工业污染整治行动、农业污染防治行动、农村污染治理行动、入河排放口整治行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行动、生态配水与修复行动等八大攻坚行动,实现从污水控源、污水处理、污泥清理到水体修复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治理。
“以前一下雨,到处都是污水,现在没有这个担忧了。”因为地势低,一到下雨天,新昌县小将镇外小将村来不及泄水,常常污水横流。2018年后,小将镇投入近500万元,对长诏水库饮用水源地23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提升改造,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污水处理难题,还全面提升了水质。
这受益于2018年绍兴出台《绍兴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计划4年内打通全市包括工业园区、生活小区等在内的排水“经络”体系,不让一滴污水直排入河,实现水环境治理从治标到治本、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2020年底,绍兴已完成乡镇(街道)省级、市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72个。计划2021年底,全市6个区、县(市)全部建成“污水零直排区”,提前一年完成省定目标。
从“清”到“美”,绍兴又吹响“治水三部曲”。围绕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美丽河湖”总体要求,绍兴深入实施“十江百河千溪水美”工程,着力构建“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域一江一风光”的全市域美丽河湖格局。
为确保治水成果,绍兴还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管理,全国率先推行“湖长制”管理,2018年又出台全国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被列入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各级各类“河(湖)长”和全民携手共护一汪碧水。
活水记:治水促转型 绿色领发展
绍兴印染产能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兴”,也带来污染这个大难题。绍兴意识到,治水不只为寻回一汪好水,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突破口,值得拿出“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
“通过治水,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实现生态引领发展。”绍兴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综合试点,2018年,绍兴开启了一条“产业迁徙”之路——将散落在越城区的印染和化工企业分别搬迁至柯桥区“蓝印小镇”、上虞区杭州湾化工园区。去年底,越城区34家拟搬迁印染企业组成的5个组团已全部开工,21家拟搬迁化工企业已全部完成签约。
全市这场印染化工落后产能歼灭战累计整合、重组、退出印染企业151家、化工企业159家。去年,绍兴全市印染、化工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3.7%、17.2%。跨区城集聚提升全面完成后,绍兴预计可腾退印染化工企业用地6000余亩,减少日污水排放量13.6万吨。
正如蚌痛苦含沙而孕美丽珍珠,在诸暨,治水,也让引以为傲的珍珠产业“痛并快乐”。
“这个蓝色水池用来培育藻类和微生物,是珍珠蚌必需的养料。”走进诸暨市山下湖镇清湖河蚌生态养殖基地,几只水车在蓝色水池中不断转动,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郑祥云一旁解疑。
为了转型环保养殖,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采用了人工智能物联管网技术,把珍珠蚌微生物饵料通过管道输送到喷头,喷射在珍珠蚌周围,不但提高了喂养效率、节省人工成本,还通过水体中的探头实施检测、分析水质,实现珍珠蚌的科学喂养。
珍珠养殖绿色升级,碧水清波还复来。山下湖镇在传统蚌塘退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养殖环节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通过探索珍珠蚌投喂新方式、珍珠养殖规范化改造基地建设等途径,积极推动标准化生态养殖全覆盖,助力珍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山下湖镇已建成生态养殖示范基地9个,累计投入资金约1403万元,治理水域面积约240万平方米。
“治水既是对百姓关注热点的回应,也是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水清了,企业也转型升级了,经济也就更健康了。”绍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美水记:
治水多红利 水城更美丽
从高处眺望钦寸水库,群山围绕,水波浩淼,微浪有声,湖畔山林间,鸟雀欢鸣。这里是新昌的一处世外桃源。
新昌地处浙东盆地,多山地丘陵,易产生局地暴雨山洪,且洪水汇流迅速,来势迅猛,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钦寸水库是浙东引水与水资源配置及曹娥江防洪治理的重要工程,作为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和发电的大型水利工程,将显著提高下游防洪能力,保护黄泽江两岸以及嵊州、上虞等市(区)34.1万人、19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
这样的大手笔不止一个。5年来,绍兴投资500亿元实施“双十”重大防洪排涝工程,建成钦寸、永宁两座大中型水库,全面打造“两江(曹娥江和浦阳江)、一网(平原河网)”全市域水城格局,构建“四大河流、五大古镇、九大湖区”中心城市水域框架。
让每一条河道成为一道风景线。绍兴市在创建“美丽河湖”中,坚持把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惠民工程、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和利用深厚的水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使河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城以湖兴。迪荡湖是绍兴市区二环线内最后的成片水域,占地面积约3700亩,其中水域面积1700亩。迪荡湖使迪荡新城及周边城区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降低约0.24米,可完全满足特大暴雨的泄洪需要,有效破解了绍兴城区东部区域的洪涝忧患。公园更是成为集生态休闲、文化娱乐、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城市区域性综合公园。免费开放两年来,平均每月入园5万多人次。
“每天晚饭后来这里散步,感觉特别好。”居住在迪荡湖旁的陈先生发自肺腑地说。
眼下,绍兴已累计建成“美丽(幸福)河湖”50条(个),越城区迪荡湖、柯桥区鉴湖江、上虞区曹娥江城防、诸暨市白塔湖、嵊州市“诗画剡溪”等一批“美丽河湖”,已成为外地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休闲娱乐重要场所。
“如今,绍兴治水的理念从防洪、灌溉等工程效用逐渐转变为城市水利、生态水利、文化水利。”绍兴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相信,“十四五”期间,绍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江南水乡和“水清岸绿、天蓝气净、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现代水城画卷将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