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浙中粮仓”金华这样的标准地2023年将超80万亩——
标准地,如何增粮又增收
本报记者 杜羽丰 陆欣 共享联盟义乌站 陈洋波
近日,义乌市佛堂镇舟墟湖和毛陈两个村,挖掘机、推土机轮番作业,445亩标准地建设如火如荼。初冬到早春,刚好农闲,是标准地建设的好时机,在金华婺城区、东阳市等地,类似场景随处可见。
2019年义乌市委提出农业“标准地”概念,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现代农业的产业空间布局,设置包括机械化程度、亩均投入、亩均产出等要求在内的控制性指标,推动耕地连片流转以及精准落地现代化产业项目。第一块试验田就选在义乌市佛堂镇龙溪村。2020年5月,农业标准地改革在金华全面推开。
除了产量提升外,标准地改革后,稻田还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拍照打卡。村里祖祖辈辈都在种地的农民怎么也想不到,稻田的“蝶变”来得如此之快。
镇、村干部看到苗头,顺势开发农旅项目,广大村民则以入股的方式参加,每年享受分红。2019年,龙溪村仅“十一”黄金周农旅项目门票收入就有260多万元。2020年“十一”黄金周,门票收入逾500万元,游客超10万人次。
农业标准地建设为什么能带来这些改变?记者走进金华农村寻找答案。
整合分散的农田
便于现代化耕作
“种植散乱,亩产低,农田收入微薄,很多土地开始改种苗木、水果等,土地甚至出现了抛荒的情况。”王育兵是义乌市佛堂镇负责农业的副镇长,说起之前的耕地情况,这个老乡镇有些着急。
金衢盆地自古以来就有“浙中粮仓”的美誉,这里也是粮食输出的主要基地之一。要保住“粮仓”,关键要保住稻田面积。如何让农民继续种植水稻,成了核心命题。
2019年春天,义乌市率先在佛堂镇龙溪村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由镇政府成立土地流转公司,和农户签订租地合同。同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参与标准地改造——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适合机械化操作。
在稻田里摸爬滚打20多年的种粮大户楼国三,成了义乌市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得知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组建技术团队,制订可行性报告,参与竞标。中标后,楼国三与佛堂镇土地流转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承包龙溪村900亩农业标准地。
“以前都是从农民手里一户户流转,承包时间长短不一,土地分散也无法机械化操作,费力又费时。”说起以前的状况,楼国三满是感慨。
镇政府“转交”过来的标准地,让楼国三等种粮大户兴奋不已。“以前龙溪村1亩地产量400公斤左右,农业标准地竞标时就规定亩产不能低于450公斤。”楼国三说,2020年的早稻,他承包的土地亩产在470公斤左右。
在楼国三看来,产量的提高和农业标准地建设分不开:“以前好多田地的‘硬件’都有问题。比如灌溉时,水渠漏水,就会造成部分稻田‘喝水’不足,产量降低。”采访中,还有很多种植大户反复提到,农业标准地建设以后,他们更敢施肥,努力提升土壤肥力。他们说,如果承包年限不确定,今年投钱去修建水渠,也许明年这块地就不是自己的,那当然不会去做。现在承包年限确定,这样的顾虑没了。
更令大家高兴的是,产量提高,成本投入却逐步减少。“以前1台拖拉机1天大概耕地20多亩,现在至少在50亩以上。”楼国三解释,翻一番多是因为田地连片后,拖拉机不需要在田埂与农田里开上开下,大面积操作更便捷。
撒药、施肥等也一样省力。以前农田没有连片,只能人工操作。以撒药为例,1个熟练的工人,1天大概只能撒药20亩。现在1台无人机1天就能撒药200亩。
“农业标准地改革是将一块块分散的农田整合成适合机械化、现代化操作的大面积农田,提升了种粮的经济效益,吸引了更多的种粮大户。”标准地带来的种种变化,王育兵和同事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2019年3月,《义乌市农业标准地控制性指标和管理操作流程(试行)》出台。同年4月就有3个农业标准地项目在义乌顺利落地,涉及农业标准地2458亩,主要用于水稻、蔬菜种植,总投资超2500万元。为了更好地落实项目,义乌市纪委监委还对农业标准地项目的建设全程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2020年5月27日,金华市农业标准地改革推进会在义乌召开,农业标准地改革由此正式在金华全面推开。金华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华争取用5年时间,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预计到2023年,金华市标准地面积将在80万亩以上。
农民入股发展农旅
每年年终分红
义乌龙溪村借助标准地改革的东风,率先闯出了一条新路。
“根据规定,农业标准地至少要种一季水稻、麦子等粮食作物。2020年早稻收割后,标准地上试种了向日葵,向日葵能够榨油,收割后可以接着种植油菜。今年春天可以看油菜花海,还可以增加菜籽油收入。”省农科院专家陈姗宇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让农田一年四季不空闲。之前农田分散在农户手中,大家各自为政,无法统一。标准地推出后,就能科学部署远景规划。
向日葵花海就种在楼国三承包的龙溪村标准地上。“标准地道路和水渠整齐划一,一望无际的稻田成为一道风景,水稻收割后种上的向日葵花海也是亮点,这些促成了多家旅游公司与我合作研学游。”楼国三说,为了营造稻浪葵海的景观,他特意把一片水稻田只种上半年这一季,下半年改种向日葵。
楼国三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以前一亩地一季收割完,毛利润是1200元左右。现在,他以每亩2000元价格将稻田租给旅游公司,让孩子和家长来体验割稻、打稻等农事。孩子们可以把收割起来的湿稻谷拿回家,也可以来换取相对应的干稻谷。
“稻谷不用自己收割,还在田里,我每亩就多赚了800元。如果游客要带走稻谷,还要另外算钱。这都是标准地带来的好处。”楼国三说,他2020年租给旅游公司160亩田,今年将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研学游项目落地。
看到大量的人流,龙溪村干部坐不住了。龙溪村党总支书记丁祥兴说,一开始,村民们对建设标准地并不是很理解。看到种植水稻、开发农旅项目的效益后,村民们的思想开始180度转弯。
3个农旅项目接连落地龙溪村。例如2020年造好的“时空隧道”,耗资1000万元,借助灯光和镜面折射等多种效果,游客在通过200米长的通道时,或如身处大海深处,或如步入璀璨星空;投资2800多万元建设的“龙溪绿谷”,以原色田园、原味乡村、原生绿谷三大板块为内容,涵盖农事体验、漂流、攀岩等项目。村民们在景点里开小卖部,生意好的时候,很多摊位一天的营业额就有上千元。
“2019年8月,村里成立了义乌市众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当时村民根据自己情况以每股1000元的价格入股,每年年终分红。”丁祥兴介绍。
“农业还是原有的农业,但它的创收途径增加了。”佛堂镇农办主任朱仕俊说,镇里还积极筹划丰收节之类的农旅活动,帮助大户们与学校对接,承接春游秋游。
和龙溪村一样,义乌市佛堂镇的梅林村和平望村,也在开展标准地建设的同时,推出农旅项目。义乌义亭镇西田等村5000多亩农业标准地,在稻谷丰收的同时,推出收割稻谷体验等农旅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种粮大户赚得盆满钵满。
田园的蝶变故事,在金华其他标准地上也在上演。
婺城区乾西乡栅川村共有粮食生产功能区1457亩,前些年都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近年来,该区打出组合拳,全力确保种粮属性,并通过标准地的模式进行土地整村流转,再由村集体发包给种粮大户承包经营。
至2020年4月底,栅川村1457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已全部种植早稻,还其以种粮本色。当前,此区块正致力于打造婺城区第一个稻田研学基地,并计划在此基础上,建设千亩粮田观光区、摄影区、田间农贸市场、粮食安全宣教基地等农旅项目,勾勒出“村庄美、产业美、农民富、环境优”的美好愿景。
据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金华全市已建成农业标准地58.72万亩。
扣上“双保险”
解决后顾之忧
建好标准地,搞起农旅观光,理想很美好,万一遇到不可抗力咋办?金华有关方面交出了给力的答卷。
今年41岁的丁晓庆是龙溪村农民,他家五口人,共有土地2.5亩。“农业标准地推出以前,土地流转需要找村里的中间人牵线搭桥,除了手续繁琐以外,收入也比较低。”丁晓庆说,以前靠自己流转,他家这2.5亩地一年总共拿到租金2000元左右。农业标准地推出以后,土地平整好了,闲散的边角地都得到了利用,他家土地流转的收入变成4000元。
在丁晓庆看来,发展农业标准地最让农民放心的是,推出了流地农民保险。这是义乌市对流地农民给出的保障。
2017年底,《义乌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出台。几经调整后确定:2019年,土地流转农民只需一次性缴纳基本生活保障金30096元,待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513元。20年一共可以领到12.3万元;与此同时,还对在农业标准地内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给予每亩每年200元一次性奖励。“这个流地农民保险让我们土地流转更放心,而且好处是实打实地拿到了。”丁晓庆非常满意。
在采访中,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跃强告诉我们,为了保障流地农民和承租者的基本权益,各县、市(区)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保障制度,让双方都能吃上“定心丸”。
土地承包者万一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者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等原因,有可能大幅亏损甚至无法支付土地租金。为避免这样的尴尬,婺城区推出了标准地履约保险——经营主体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对保费让利,再加上政府补贴等方式,为经营风险装上“安全阀”,这也能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
“因为遇到台风、冰雹等恶劣天气,还有病虫害等,可能会出现一年忙到底,居然付不出租金的尴尬情况。”申志义是婺城区的种粮大户,2020年1月1日,他流转了安地镇岩头村的500亩稻田。为了保障自己和流地农民的利益,他花1875元办理了婺城区首单农业标准地履约保险。
“这保险的费率为2.5%,区政府对保费补助50%,所以经营主体实际承担的费率只有1.25%。”婺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金光明说,截至目前,该区已有5位种粮大户办理了该保险,涉及标准地面积947.22亩,保额近50万元。
站在改造成片的稻田边,申志义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现在感到种粮已经毫无后顾之忧,今年准备承包更多的农田,撸起袖子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