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楠溪江中觅香鱼

  科学顾问点评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周志明:香鱼属入海口洄游性鱼类,对环境及水质要求较高,常栖息在水浅、温低的通海溪涧中,以岩石上附着的底栖藻类为食。由于受外界环境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而造成资源量急剧减少,香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近年来,楠溪江陆封型香鱼群体的发现,说明楠溪江环境和水质保护得较好,同时也表明当地政府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渔政管理、推动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楠溪江中觅香鱼

本报记者 郑亚丽 戚祥浩 通讯员 章松来 共享联盟永嘉站 刘 曦 徐枫翔

  这几天,寒潮来袭,楠溪江边冷风刺骨,陈志俭却跑得比以往都要勤。

  陈志俭是永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专家,调查研究楠溪江鱼类资源已有20多年。香鱼等楠溪江特种鱼能否扛得住低温,是他此刻最为关心的。听说记者也对香鱼感兴趣,日前,他拉上记者一起去“看望”这些水中精灵。

  “香鱼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浑身会散发一种黄瓜味清香。每年初冬在咸水与淡水交汇处产卵,产卵后会陆续萎缩死亡,而孵化后的鱼苗要在咸水与淡水交汇处越冬,晚春初夏再溯江而上,到淡水中育肥。”一路上,陈志俭滔滔不绝地讲解着香鱼习性。近年来,他还发现了不再洄游的香鱼,成了陆封型鱼类。

  车窗外,江面开阔、滩多林美、翠色万千,车子行经永嘉县沙头镇福利村时,陈志俭突然叫停了车子,冲路旁一人打起招呼:“老潘,今天在村里呀。”

  寒暄中,这位叫潘洪泽的当地老渔民得知我们是去看香鱼,便自告奋勇带路。一路上,他不忘向我们介绍楠溪江香鱼的历史。楠溪江自古就盛产香鱼,不过上世纪末由于受非法捕捞、非法采砂、拦河筑坝以及下游工业废水污染影响,香鱼野生种群濒临灭绝。

  据了解,为了保护香鱼种群,从2001年开始,永嘉坚持每年向楠溪江增殖放流香鱼苗。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在人工干预下,这几年的每年3月,看到野生香鱼苗的次数越来越多,它们成群结队游过,整个水面上波光粼粼。”提及自己的发现,潘洪泽脸上难掩兴奋。

  “怎么断定是野生的,不是人工增殖的?”记者忍不住问。

  “人工增殖放流香鱼的鱼苗要到每年4月才有,3月发现的,可以断定是往年放流的成年香鱼自然产卵繁育的种群。”陈志俭接过话茬。

  “没有水环境的修复,珍稀水生物不会重现楠溪江。”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永嘉分局局长周功巨表示,近几年,他们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契机,在楠溪江中上游建成8座城镇污水处理站、31个集中式污水处理终端,污水入河现象得到有效改善,楠溪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也连年达优。“水清岸绿鱼跃,现在的楠溪江充满了活力!”周功巨说。

  溪滩边,芦花摇曳生姿、翻涌层叠,潘洪泽带着记者穿过比人高的芦苇丛,踩着高低不平的鹅卵石,沿江而上。

  在一处浅滩,他指着溪流底长满藻类的卵石说,香鱼最好这口。说着,他用小石头在上面刮出一道道划痕,“香鱼吃过也会留下类似的痕迹,有时整片石头会被啃噬得光滑发亮。所以啊,找它们的踪影,这些石头也是一个线索。”

  “你们看,这里好多小鱼。”顺着潘洪泽手指的方向,只见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正欢快地摆动身体,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虽然不是我们要找的香鱼,却让潘洪泽的双眼发亮:现在楠溪江的水环境越来越好,不仅香鱼回归,它们的邻居也多起来了。

  野生鱼群的壮大,离不开多方力量共同呵护。行至前溪村流域,几名正在收缴非法捕鱼刺网的渔业执法人员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大家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非法捕捞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永嘉县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三队中队长胡益迁告诉我们。

  永嘉对楠溪江沿线各乡镇、功能区、部门、县管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实行严格的环境考核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2020年3月,当地还出台实施《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健全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技术和智力支持、就业培训等多元化的楠溪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此外,3000多名环保志愿者也加入守护楠溪江的队伍,常态化开展水质监测、环境监督、垃圾清理等活动。

  改变同样发生在潘洪泽身上。他向我们透露,自己从2018年开始就基本不捕鱼了。“水好了,渔业资源丰富了,楠溪江看点多了,旅游旺了,大伙儿在家门口开农家乐、卖农产品,这日子更‘香’哩。”看着眼前清澈流淌的楠溪江,潘洪泽脸上满是笑意。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楠溪江中觅香鱼 2021-01-10 浙江日报2021-01-1000028;浙江日报2021-01-1000030;21937087 2 2021年01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