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了之后有更多期待
江帆
从1月1日起, 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新“限塑令”开始落地实施,各地都将面临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即使花钱购买都不可以。元旦假期,笔者就体验到这一新政的成效,点了一份快餐,发现从包装盒、饮料杯、吸管乃至手提袋,塑料统统不见踪影,清一色可降解材质,让人感到一份浓浓的“绿色”。
对于“限塑令”,大家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施了,取得了一定效果。据统计,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高达8184万吨,全球占比较高,而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52万吨,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此次新“限塑令”政策进一步收紧,正是为了推动可降解塑料渗透节奏加快,倒逼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涵养绿色生产生活习惯。
而今,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民共识,这道新“限塑令”相信大家都会接受和支持,但仅靠一个“限”字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当下生活中禁止、限制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吸管的情况下,老百姓们更为关心的是:“限塑”之后,我们用什么?
当务之急,是抓紧组织研发生产既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又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完美“替代品”。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广泛参与和通力合作,并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协同发力。塑料垃圾治理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使得生物降解材料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据调查,到2025年,中国可生物降解塑料产量将达400万至600万吨,整个市场规模将近700亿元。能否抢抓发展机遇,占据主动优势,既需要企业潜心研发,勇于向“卡脖子”技术难题冲锋攻坚,也需要政府加强限塑的执法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在生产端提升改造的同时,也须抓好需求端。早在去年7月,星巴克就宣布2020年之前全球所有分店禁用塑料吸管,同时公布了不用吸管的新杯盖设计。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不用吸管直接饮用。吸管之外,出门买菜随手带上环保购物袋、外卖打包选择淋膜纸碗……这道新“限塑令”分阶段分场景的渐进过程,也是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的过程。
当然,新“限塑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电商蓬勃发展,外卖行业如火如荼,更让塑料垃圾治理面临新难题。有人作了一个统计:按照每个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某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为4000万个。在互联网经济高歌猛进之时,怎样实现外卖、快递包装“减塑”?如何避免互联网经济成为塑料制品治理和监管的盲区?这些问题都不容回避,需要相关部门多下苦功夫、多花巧心思。
告别塑料制品,并不是一道消费选择题,而是一道环保必答题。对于治理者而言,“限塑”过程虽充满挑战、也难免会有波折,但这恰是丰富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的好契机。新“限塑令”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千方百计落地见效,还能从更广层面为环境治理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