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读

不良贷款率降至近年最低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温州“金改”,增减之间的突围之道

  不良贷款率由4.69%降至0.79%,达8年来最低水平;2020年前11个月,全市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860.7亿元,增量已创历史同期新高……这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近期交出的改革报表。

  增减之间,是温州从金融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实现稳健发展的转变。

  自2012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一度深陷民间金融风波的温州,通过民企债务风险化解、丰富民营经济投融资渠道、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金融生态明显转好。

  备受瞩目的温州“金改”,前行脚步并未停歇。在为全国改革探路的同时,它更撬动了温州的产业变革。以服务民营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版的“金改”,正推动着温州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

精密智控预警“灰犀牛”

  “因为信用评级下降,企业面临多家银行超1500万元的抽贷。资金流吃紧,正愁怎么办,没想到政府就上门来解决了。”这是日前记者在温州采访时,龙湾一家阀门企业负责人陈先生讲述的经历。

  原来,受担保企业影响,该阀门企业出现流动风险,被温州“金融大脑”及时捕捉到了。市金融办助企人员经走访核查,确认企业经营正常,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停止抽贷保障正常经营。“通过提前预警,尽量不让企业因片面抽贷、担保连带等非正常因素倒闭,导致整体经济衰退。”该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金融大脑汇集了温州56个政府部门、33万家企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数据。通过平台建模运算,金融大脑能提供实时预警风险。通过精密智控,打破了传统的金融风险收集主要靠事后收集处理的短板。目前,金融大脑共排查处置365条风险线索。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直是温州“金改”清单中的重点任务。2011年,温州部分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通过盘根错节的担保链传递,引发民间金融风波在局部地区发生。

  温州“金改”,从“两链”风险的突围中艰难起步,通过政银企多方联动,创新机制隔断“两链”风险传导,探索出了风险处置的“温州经验”。

  风波过后,能不能更早地发现金融领域的“灰犀牛”,提早做好风险预警、及时处置应对,是温州“金改”着力破解的问题。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时,众多企业资金链承压。关键时刻,温州形成的一整套风险发现、应对处置机制发挥了作用。

  温州金融部门一方面紧密关切金融大脑实时动态,另一方面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深化首贷户、无抵押贷款、无还本续贷等创新举措,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了支持。

  “首贷户”指的是在温州银行体系中第一次获得授信并取得贷款的企业。“首贷户”的拓展工作,缓和了贷款供给结构不够合理、供需错配等矛盾问题,改善了温州民营企业贷款覆盖面。

  2020年,首贷、无还本续贷等具有温州首创元素的金融服务举措,在全国两会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得到进一步推广。

从“岸上救人”到“下海”同行

银行企业建命运共同体

  温州“金改”的改革宗旨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终成果也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的“获得感”上。

  2021年伊始,温州永嘉的芙蓉印务公司就开足马力抓紧投入到新订单的生产中。企业刚投资1000余万元引进的两台德国进口印刷设备,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定制包装盒。而此前,芙蓉印务曾因为投资扩张过快以及担保企业破产的影响深陷债务危机。“每天一睁眼就有5万元利息要还。”该企业负责人李干周说。

  但芙蓉印务有持续盈利的能力,企业主还款的意愿也很强。这样的企业怎么帮一把?为此,温州和永嘉市、县两级专门成立了处置办公室,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精准“拆弹”。一方面,处置办协调相关银行降低给芙蓉印务的贷款利率,原本的利率上浮下调到基准利率。另一方面,市、县两级还为企业提供转贷基金,省下了原本过桥贷款的利率。

  在市处置办相关负责人卓朝华看来,优胜劣汰本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但不能让一些有产业升级潜力的企业,因为非正常原因“死亡”。

  目前,芙蓉印务经营良好并逐步实现回血,银行也避免了坏账风险。2020年,温州全市已成功帮扶102家类似的企业脱离困境。

  “这些‘金改’实践中的风险处理经验和服务思维,让温州的银行业树立了与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温州市处置办相关负责人卓朝华说。去年疫情发生后不久,温州金融机构就发出联合倡议,助企共渡难关。

  去年2月10日,温州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加大金融信贷帮扶实体企业的系列举措,其中发挥应急转贷资金作用、担保费率控制等“金改”中的做法再次列入其中。

  2020年前10个月,温州市级31家银行机构及11家农商行出台落实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相关举措360余条,全市享受激励政策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本金128.98亿元,惠及5.7万余户;总计节约转贷成本1.77亿元。

  在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之下,针对不同情况的企业各类无还本续贷产品几乎涵盖了所有需求。企业到期还贷日周转的“过桥贷”,这一温州过去最蓬勃的民间借贷项目几乎没有了踪迹。

  同时,针对温州民营企业多、小微企业抵押贷款难度高等现状,温州的金融机构多渠道打通融资路径。

  例如,探索小微企业无抵押信用贷款模式,截至2020年10月末,全市企业及个人经营性信用贷款余额1536.59亿元;探索企业发债融资,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农民(小微)资产授托代管模式服务客户10万多户,贷款余额197.15亿元,瑞安市“探索小农户和现代金融有机衔接机制”还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

  浦发银行温州分行风险管理部资深经理金朝洲,曾经在小微企业密集分布的乐清柳市镇当支行行长,对于当年的金融风波他记忆犹新:“这让我们意识到,银行与企业只有紧紧绑在一起,才能抵御更大的风浪。”

从民间资本到民营经济

撬动产业转型升级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影响,并不止于金融领域。它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更撬动了温州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9年,省政府印发《深化温州金融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实施方案》,温州“金改”进入深化阶段。实施方案紧扣“民”字特色,从服务民营经济到畅通民间融资渠道,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无数崛起于草根的财富故事成就了“温州模式”,也向世人展示了民营经济的巨大活力。但这里丰沛的民间资本,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金改”正让它走向阳光化、规范化,并助力温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温州市民间借贷中心,是全国首个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这里为民间融资信息服务企业及民间借贷双方提供信息发布、登记、咨询及备案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登记等综合性服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温州备案民间借贷超8万笔,总金额超700亿元。

  2014年全国首个地方性金融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后,温州民间借贷逐步走向阳光化,民间融资综合利率逐年回落。同时,全国多个省份在借鉴、复制温州民间备案经验。

  “金改”为温州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在金融领域铺平了道路。此前,当地一家新材料企业,在A股上市前的关键期,其担保的一家企业出险,代偿金额近3000万元。“经过相关部门与银行协调,在偿还10%金额后,剩余贷款实行了平移,为上市腾挪出了空间。”该企业负责人说。

  原本约定5年偿还的贷款,企业成功上市后不久,便连本带息全部偿清了。目前,该企业营收增长已超过1.5倍,成长为行业龙头,同时成为了银行的优质客户。

  上市公司数量,是反映一地经济活力、产业水平的直观指标。2020年,温州新增A股上市公司6家,为温州本土企业上市数量最多的一个年份。

  眼下,温州正全面实施传统制造业重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万亿计划”,计划率先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制造枢纽,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万亿级产业增长极。这正是温州“金改”未来的方向。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3 温州“金改”,增减之间的突围之道 2021-01-05 浙江日报2021-01-0500011;浙江日报2021-01-0500013;浙江日报2021-01-0500010;浙江日报2021-01-0500019 2 2021年0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