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接轨大上海 融入长三角

全员盯引才项目 助力高质量发展

金 晨 林 波

  一场场“江海联动”临海——上海科技人才主题月活动声势浩大、如火如荼,让两地的科技信息供需形成有效对接。临海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务实的举措接轨大上海,以所长所需所能精准对接,在科创、产业、经贸、金融、民生等领域引进才资、共建项目、聚拢资源。目前,一个个高端人才项目正在飞速建设中。

  乘着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2020年,以上海、苏州、杭州为重点,临海市加快形成“常态化”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搭建“高匹配”创业创新共享平台,打通“多维度”人才引进对接渠道,构建“精准式”互联互通服务保障,为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机制为锚,全员盯引才项目。今年,奥翔药业两名高层次人才多了一重身份——“引才顾问”,他们通过直接参与面试为企业引进数名硕博人才。华海药业激励全员参与人才引进,今年以来引荐硕博人才117名,发出引才荐才奖励50多万元。

  通过充分调动企业引才主体作用,今年来,临海市新招引医药化工产业专业人才1400多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8人、硕博人才214人。这一串亮眼的数据,得益于临海市建立的“全员盯引才项目”工作机制。

  “针对有意来临海落地的高层次人才及创业项目,建立完善洽谈对接、分析研判、落地服务等‘全周期’服务体系。”临海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介绍,临海坚持“市级领导带头领办、镇街部门具体主抓、重点企业协同招引”三级联动模式,构建全员参与的“一盘棋”工作格局,突出招大引强,组建全程盯引的专业化工作专班,聚焦项目落地,建立全链服务的闭环式工作机制。

  截至11月底,临海对接洽谈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30余个,其中9个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已成功落地。

  平台为舵,催生项目孵化落地。“短短5秒钟,便能裁剪1件衬衫。”近日,拓卡奔马自主研发的激光裁床首发,开创了自动裁剪领域的先河。这一技术领域的突破,离不开该公司上海研发基地的科研支持。

  一方面,临海把科创“飞地”建到沪杭等长三角主要城市,另一方面,众多“大院大所”的“飞地”被引进到临海。今年,临海市与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联合共建的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已投入运营,采用“上海前孵化+临海产业化”双基地模式,成功构建起“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创业生态链条。目前,已储备项目60余个,在孵项目20余个。

  此外,临海正在全力推进“两园一飞地”建设,以两大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在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以绿色医药化工为定位,加快推进头门港高端人才产业园建设;在临海经济开发区启动市科创园建设。认真布局谋划临海国际医药小镇、联东U谷·临海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在上海谋划推进“科创飞地”建设,加快构筑“飞地孵化加速,当地落地转化”的项目引进链条。近日,头门港园区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鹏研发的“可复用抗病菌纳米分子材料”项目有望实现产业转化,正与园区企业谋建全球抗病菌纤维研发生产中心。

  渠道为帆,多管齐下提质升级。回顾2020年,台州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临海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台州——杨浦城市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以及长三角女企协联盟临海行等活动层出不穷,临海市通过“以会引才”“以赛引才”“以站引才”等方式,引进了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

  一场“百企百校互联引才”活动,“点对点”为重点高校、重点企业、重点人才提供精准智能信息推送和供需对接服务,已促成11家医化企业与院校达成校企合作意向,为企业引进产业发展亟需人才100余人。环顾临海,目前,100 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计划。

  如果说,企校合作为企业定岗定向培育实用技术人才,那么科研工作站的建设,更促进人才队伍提质升级。今年以来,临海市积极引导企业建好用好博士后、院士专家、“高端人才”工作站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扶持其开展项目研究、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通创新链条。目前,新建成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省双创示范基地1家,随着一批批高水平研发团队开始集聚,高难度技术瓶颈也逐渐有了突破。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全员盯引才项目 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0-12-30 浙江日报2020-12-3000012 2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