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经济”须去“虚火”
江帆
12月28日,刚刚上市不久、风头正劲的“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迎来不小的波动,市值蒸发了150亿港元左右。就在上周末,泡泡玛特被曝光存在拆封之后二次销售的问题。虽然涉事员工已经受到严肃处理,但还是暴露出了“盲盒经济”存在的监管漏洞。
如今,“盲盒风”正吹向餐饮、零售、文旅等诸多大众消费领域。调查显示,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突破百亿元,2024年或达300亿元。
买卖双方自由交易,即使采取某种手段激发人们的购物欲,似乎也无不妥。买之前一无所知,买回家才知道究竟是什么。正是盲盒之“盲”,让消费体验有了产品之外的乐趣。但细加探究,一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警惕。
“盲盒成瘾”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问题。天猫《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近20万消费者一年花2万元集盲盒,购买力最强的消费者一年中在购买盲盒上耗资达百万元。在这种背景下,少数不理智消费者的赌徒心理被刺激,陷入冲动消费怪圈。更有不少商家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大肆在学校周边开发“盲盒商机”。成年人尚且需要媒体反复提醒树立理智、科学的消费观念,更何况未成年人。对此,相关部门应多加引导,企业应强化社会责任,规范盲盒经营模式,避免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有些企业本身产品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却不肯投入产品研发,只想着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些企业将盲盒当做“清库存”的投机工具。盲盒并不是万能灵药,企业还是需要将更多的心思与精力放到产品研发上。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才是最终吸引消费者的真正因素。
可以看到盲盒带来的快乐,但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多一份理智和冷静,更要有一条分明的底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度娱乐就好,沉溺其中恐怕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