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力推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育
“智”汇之江 “创”造未来
事业因人而兴,发展以人为本。站在崭新的发展起点上,之江大地正在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更加渴求人才与智力的支撑。
今年,我省出台相关文件推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作为未来5年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2014年我省启动引进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工作以来,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和显著成效,为浙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才汇聚
为最强大脑打造最优生态
选择在“浙”里,扎根在“浙”里,成就在“浙”里…… 随着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育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英才选择在浙江热土构筑自己的事业与未来。
谈起自己在浙江瑞安的工作经历,瑞立集团轨道车辆用无油风源系统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达利欧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
“瑞安的工程技术团队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开放、友好的。”这位不远万里来华工作的“洋专家”说,中国同事的管理精神能够促进团队的成长,也能够促进产品和技术的进步。“积极的研发成果将是未来成就和成功的基石,无论现在还是未来。”
优秀的人才往往渴望施展才干的空间,自然也就具有对发展生态的敏锐“嗅觉”。近年来,依托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院所,浙江先后引进培育了上百个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集聚高层次人才达千余人。目前,我省重点支持企业及高校院所从海内外引进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创新前沿的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同时积极鼓励柔性引才等创新举措,真正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围绕人才生态最优省份这一目标,浙江始终把优化人才服务放在重要位置,深化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针对人才关注的落户、住房、就医、入学等领域提供高效便利化服务,从而实现了关爱人才、汇聚人力、留住人心。
科技支撑 为优质产业创造优秀成果
从海洋工程到交通出行,从信息技术到生物科技,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奋斗的事业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未来。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住房或许将不再仅仅具有钢筋混凝土的坚固结构,而将迈向更加智慧、人性与节能,实现智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工业化发展的有机集成。”宝业建筑工业化研究及应用团队的负责人恽燕春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的蓝图。现在,他所在的团队正在围绕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热点开展大量的探索,大量自主研发建筑节能等新技术,通过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集成8万个零件来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产业,努力打造供应链内循环的制造业集群。
紧扣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浙江未来还将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团队,并在涉及多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兴领域组建一批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
据对前几批团队建设情况的统计,团队在建设期内共申请专利1637件,授权专利774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2件、PCT专利37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77篇,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和显著成效。如杭州华澜微科技有限公司的自主可控信息存储安全技术团队,实现了系列固态存储产品控制器芯片的国产化,突破了数据存储控制器方面的“卡脖子”核心芯片技术;歌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传染性疾病创新药物开发及产业化团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丙肝创新药达诺瑞韦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传染性疾病防控用药,在丙肝创新药领域打破垄断。
平台构筑 为高端领域匹配高效机制
在耶鲁大学从事了25年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许田教授,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西湖大学。
“科学研究需要较长时期的稳定支持,浙江鼓励支持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将十分有利于推动建设具有世界高水准的科研团队。”许田教授说,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为自己的祖国培养一流的人才,是他毫不犹疑选择来到杭州的一份初心。现在,他主持创立的生长调控和尺寸研究创新团队以大批优秀科研人才为骨干,将围绕生命科学前沿的多个重要课题开展探索,成为我省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重要平台。
包括西湖大学在内的大批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在新时期的发展转型过程中都得到了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有力支持,也实现了全省范围内人才工作从个体到团队的深度发展。
围绕经费使用、资源投向、要素分配等方面,浙江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赋予团队更加灵活的自主权,团队在建设期内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不受申报限额限制,可以说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松绑”“减负”和“赋能”。浙江力争到2025年,新引进培育150个左右技术路径清晰、创新成果显著、预期效益明显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 (沈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