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这世上没什么能不劳而获

  近日,一则“支教老师让学生用劳动换捐赠物”的消息冲上了热搜榜,赢得公众的高度赞誉。

  广西巴马山区支教的杨非凡老师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物品,为了合理分给每个孩子,他在学校办起了“爱心超市”,并印制了校园“货币”,每个想要捐赠物品的孩子,必须通过劳动换取校园“货币”,然后再拿自己挣到的校园“货币”去换取或租借捐赠物品。

  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合理分配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看似小事,但也容易引发诸多问题。杨老师的创意,不仅妥善解决了这个难题,更传递了深层次的教育意义。

  杨老师把劳动课和靠劳动获取捐赠物有机结合起来,契合了当下大力倡导劳动教育的潮流。从小给孩子灌输劳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品质。懂得劳动最光荣,明白劳动的意义,自然会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扶贫先扶志。给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捐赠物品固然是好事,但也要预防部分孩子滋长“我弱我该得”的思想,认为接受捐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用劳动换取捐赠物品不仅可以避免分配不公,还可教育孩子世上没有什么是能不劳而获的,避免其出现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倾向。赠予并非理所应当,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

  教育不但是对知识的灌输,更是对人的全面培养,是要让学生成长成才。支教老师让学生用劳动换捐赠物,不能小看这种教育,在帮助孩子的同时,还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对孩子的人格养成影响巨大。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得到的捐赠物是有形的,而从“爱心超市”中受益是无形的,这样的影响很可能伴随其一生。

  其实,不只是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应该这样教育,条件好的地方更应借鉴。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家长对于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大多会尽可能予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不明白衣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孩子们太容易得到,往往就不会太珍惜,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甚至会助长种种坏习惯,最后家长更是悔之莫及。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学习杨老师的做法,让孩子付出劳动和努力再给予,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用劳动换捐赠物也有效顾及了受捐赠者的尊严。弱势群体接受捐赠,固然体现了社会的温情,但也有一些受捐赠的人会觉得有失自尊。孩子们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捐赠物,不仅淡化了“被赐予”的色彩,内心的满足感、成就感会更强烈,可谓善莫大焉。

  教育是塑造孩子心灵的艺术,支教不仅要奉献爱心,更要用心用情。杨老师的创意,既妥善解决了分配问题,还顾及孩子的尊严,并让他们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其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如此一举多得,这样的“爱心超市”多多益善。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这世上没什么能不劳而获 2020-12-23 21857976 2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