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余杭:衔接城乡美好 澎湃发展活力

  翻开余杭区美丽城镇的序章,这是一场承前启后的接续发展,是时序与空间的叠加演绎,是联动全域的共享共建。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指向的不仅仅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高质量推进“山水产城人”融合,同时也是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域共美的新路径,是美丽余杭锻造的又一张“金名片”。

  近日,2020年度浙江美丽城镇建设考核结果出炉,余杭区仓前街道等6个镇街全部通过美丽城镇创建,其中仓前街道、瓶窑镇、塘栖镇等3个镇街获评省级样板。

  “美丽城市加美丽乡村,再加美丽城镇,那就是一个完整的美丽余杭。”怀揣着这样的美好期许,余杭以美丽城镇建设为抓手,在山水之间、城乡之际,翩然绘制一幅“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五美”图景,为百姓厚续美好生活的幸福底色。

  大图景

从“城镇”向“乡村”全域拓展

  到2022年,余杭全区计划将16个小城镇打造成美丽城镇。围绕“3年创建16个美丽城镇”这一目标,美丽城镇该怎么建?美丽城镇怎么美?

  编好县域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是美丽城镇创建的第一步。要实现高质量建设美丽城镇,首先要高水平做好美丽城镇规划。余杭区美丽城镇办在16个镇街开展多轮调研走访,摸清现状,掌握基层需求,编制完成《余杭区区级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经过评审,该方案获评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省级优秀方案。

  “这一方案切实体现了余杭特色、余杭创新、余杭标准、余杭实践。”余杭区美丽城镇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与塘栖镇等首批6个创建镇街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又制定了美丽城镇样板创建镇街“一镇一策”,涵盖了资金保障、土地保障、人才保障、产业扶持等多个方面,并结合不同的创建类型提出了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同时,余杭区美丽城镇办持续服务指导其余10个镇街,编制完成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其中塘栖镇、闲林街道、中泰街道、五常街道、黄湖镇行动方案获评省级优秀方案。

  今年,余杭区又创建“1+16+X”的首席设计师、驻镇规划师、美丽城镇发展师“三师融合”制度,16个美丽城镇创建镇街专门聘请60多位驻镇规划师和美丽城镇发展师参与美丽城镇建设,加速形成一区一首席设计师、一镇一规划师加美丽城镇发展师专家服务智囊团格局,建立起覆盖区、镇街两个层级的专家服务机制。

  如果说“三师融合”是打开美丽城镇的钥匙,补齐了基层一线技术力量薄弱的短板,为高质量开展美丽城镇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那么突出一镇一特色、一镇一规划,深挖潜力和内涵,做足“美丽+”文章,便是余杭围绕“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全面绘就高质量美丽城镇建设“五美”图景。

  譬如,塘栖镇做好精细化建设部署,坚持美丽城镇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双擎驱动,力争打造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典范;仓前街道抢抓“双创”“双铁”时代机遇,打造“产、城、人”高度融合、有机更新的现代化都市节点型美丽城镇;运河街道以大运河为背景,打破城乡壁垒,打造“运河文脉延续、文化新生之田园门户”,串联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良渚街道传承文化脉络,重构城市空间,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精心设计打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瓶窑镇放大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后续效应,做强文化旅游内涵,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文化”之路;径山镇立足“文旅特色型”定位,以小城镇、大格局,小山水、大文章为目标,着力打造山水城村共融的富美径山。

  阔步走在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的新征程上,余杭区把小城镇置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大格局中来谋划,统筹推进空间重构、功能重望、形态重组,各镇街跃跃欲试,妙笔勾勒全域大美的大图景,让城乡联动发展、迸发出强劲的动力。

  强动能

从“美丽颜值”向“美丽经济”转化

  美丽城镇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美丽,还需要持久的生命力。从“环境美”迈向“产业美”,不是简单地披上一件美丽的新衣,而是要让“美丽环境”加速向“美丽经济”转化,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美丽城镇建设提供持续的生命力。

  带着这样的战略思维,余杭区从“文”“旅”入手,以项目推进为抓手,有机融合当地百姓的生活圈,打造主客共享的美丽城镇。

  漫步在余杭区,你会发现,俯仰美景皆可拾。而在那城乡留白处,更具品质感的新业态、新项目正在生长,释放出新的想象空间,迅速成长为城镇经济新增长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运河街道以大运河为背景,打破城乡壁垒,结合治水促转型荷塘月色项目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发挥双桥村等5村的资源优势,打造“运河文脉延续、文化新生之田园门户”,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居于山水之间的径山镇,以茶会友,延续人文自然魅力的风情之作。“我们不仅要做好径山茶,还要加强文化习俗的体现,借径山茶的影响力进一步传播径山本地文化,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径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将在径山村接待展示中心原有基础上建设“小镇客厅”,深入展示径山的历史文化、禅茶文化与禅茶产业。

  塘栖镇将原先的乡村零碎节点串珠成链,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文旅体系,既振兴了乡村产业,又促进了城镇产业发展。全长约20公里的塘超小径串起塘栖村、丁河村等5个景区村庄,沿线水清岸绿,不仅成为沿线居民日常休闲散步的健身道,更吸引不少徒步、骑行爱好者前来体验,感受地道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

  瓶窑镇则重点打造良渚遗址公园西入口,串联良渚遗址和瓶窑老街,推动古城联动古镇,进一步完善瓶窑旅游业态。如今,东苕溪北岸的瓶窑老街,“活”了起来。充满年代感的小街小弄,热热闹闹,一排排老式房屋外面还是老底子的味道,里面修葺一新,入驻了新的商户。新与旧、历史与现代在这条古街激荡出涟漪,让人流连。正如行业专家所指出的,当城镇空间被修复后,很多功能得到体现,特色文化彰显出来,自然对旅游、招商、产业发展等有了带动作用。

  余杭区重新审视这片土地,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统筹布局、提升价值,更好地推进风景变“钱景”、美丽变生产力,最大程度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美丽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支撑起了核心骨架,实现全生产要素的相互补给、整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真正盘活了全域一盘棋。

  以美丽城镇为画布,越来越多新的可能性在这里发生,产生新的量变和质变。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余杭,它通过城镇的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承接城市中心溢出效应,更好地撬动全域的有机更新。

  新势能

从“老底子”向“新机遇”叠加升级

  今日之余杭,不再是“镶边”的美丽风景带,她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激荡出了自己的声音:数字经济总量领跑省市、良好“双创”生态广受青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诸多加快发展机遇……

  诸如此类优势的叠加,让余杭抢占了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的先机,突出数字化、高端化、国际化、一体化、品质化“五化共促”要求,构建起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生相融发展模式,迈入城市品牌知名度提升的窗口期。

  “美丽城镇发展到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做好‘老底子’的传承、保护好原始的生态风貌与历史人文底蕴,更要面向未来,打开城镇发展的新思路,建设一个‘为未来而生’的美丽城镇,让创新创业的因子在这里得到生长。”余杭区美丽城镇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如何借势而为,为美丽城镇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考验着余杭区美丽城镇建设者的智慧与格局。

  坐拥良渚文化、运河文化两大世界级文化的良渚街道,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原则,依托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晓书馆等资源,加速布点一批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体育公园、图书馆、博物院、青少年宫等文化地标,打造良渚历史人文特色,绘就一幅融合五千多年文明古城与产业兴旺新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紧邻杭州城西的仓前街道,将美丽城镇轻轻放在青山绿水之间,奋力打造创新创业的强磁极,构筑起无数创新创业者的梦想地,推进浙大校友企业总部、浙江湖畔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等重点项目,致力于形成以企业总部集群为特征的新型经济业态,打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研发、孵化、产业化高地。

  据悉,在今年,余杭区全年共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基地9个,新增智能工厂、无人工厂12个,新增龙头企业(500强、上市公司等)11个;新培育或引进省级以上科研院所15个,构筑起以产兴镇、以镇促产、产镇互动的城镇经济发展良好生态。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山水产城人”融合的新高地,余杭区以新的产业、新的生活、新的文化形态赋予美丽城镇以新的内涵和价值输出,从“形”的改造上升到“魂”的升华、“质”的飞跃。

  (本版图片由余杭区美丽城镇办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余杭:衔接城乡美好 澎湃发展活力 2020-12-23 浙江日报2020-12-2300011;浙江日报2020-12-2300008 2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