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阅读

“风雨”探店:杭州二手书店故事录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去杭州市下城区狮虎桥路26号的风雨书店,导航显示,从嘉里中心出发,步行14分钟;从武林广场走时间更短,只需9分钟。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左手服装店,右手图文店,书店就在其间。店面狭窄,招牌也不甚起眼,一不小心就走过了头。虽是爿小店,但租金还是压得店主刘让喘不过气。同样让他难以承受的还有进货成本、人力成本两座“大山”。开业3年,前两年连续亏损,第三年才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但正如店名所出:“不畏雨/不畏风/也不畏冬雪和酷暑……”刘让依然觉得,二手书市场潜力很大,前路“有光”。

  日

  记

  “今日从一位老先生家收到一些老书。手指拂过泛黄的纸张,我不禁想,那时候它们的主人会是什么样,又会在什么环境下去阅读它们……”

  ——12月3日微博

  见到刘让本人时,他正拖了个编织袋进门,里面方方正正叠满了刚从外面回收来的二手书。《李太白全集》《古文四声韵》……100多本,来自建国北路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家。开箱、整理、消毒,结束了这一串日常动作,他带记者环顾一周:

  店面分两层,不到30平方米——进门片区摆满了林林总总的书、文创产品等。文学类、社科类、艺术类……仅书目数量而言,不算多,但品类齐全。再深入,是个下沉式书屋,是刚收拾出来的古籍区。二楼榻榻米式书房是漫画板块,摆满了哆啦A梦、皮卡丘等各类手办。

  精神内容,是最有人情味的。相比新书,这些从旧时光踱步而来的二手书,看似有些斑驳,但历经一次次大浪淘沙,变得更厚重而富有故事。盘点起这些有味道的人和事,店主刘让如数家珍,他把每日见闻取名为《风雨日记》。

  风雨书店的雏形,来自于3年前一家倒闭的“前任”。店倒人走,刘让就这样大笔一挥收下几千本旧书。“这就是本店的起始资产。”他笑着把手机里保存的那张自己骑着三轮车运书的照片给记者看。

  这几年,刘让以这样的方式“收购”了好几家店,有的老板转行了,有的回老家了,生存不易。

  书来自各式各样的卖家,最年长的一位98岁。有人每次背十几本书来店里,每周来一次,有年纪大的就打电话来请店家上门回收,外地的干脆寄过来。曾有个卖家,叫了辆货拉拉,直接拉了几百本书就送来了,大部分都还没拆封过。

  书也是庞杂得很,早到清朝的都有。“但更早的我们就不收了,还是建议他们以收藏为主,毕竟放在店里不一定卖得出去。”

  也有让人印象深刻的顾客。刘让回忆,有位先生在逛书店时,跟店员要了支笔说:“这书是我写的,给你们签个名。”店员这才知道,说话的就是浙大知名学者熊秉元。

  风雨书店,不管风日雨日节日,全年无休。前年除夕,一位萧山的顾客想找个书店看书“过节”,但跑了好几家都吃了闭门羹,最后寻觅到这里。后来,他也成了风雨书店的忠实顾客。

  “愿你在风雨书店的每一件旧物中,都能找到你脑海里的悲喜。”这是关注风雨书店微信公众号时跳出来的第一句话。刘让觉得,更直白地说应是:让卖书的人觉得书有所属,让买书的人觉得物有所值。

  流

  通

  “亲爱的顾客:您寄的书已收到,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您的信。正如您说,书籍的价值不应只到此为止。所以,不要因为它的结束而难过。请放心,我们会为它寻找下一位同样爱它的主人。”

  ——7月31日微博

  进价1至3折,卖价5至6折,每本书买卖价都固定透明。

  “我刚搬回来的那些书,也就卖家存书总量的五分之一吧。”看到刘让给的价,老先生开心地合不拢嘴,一个劲地说下次一定再来啊。毕竟它们的另一种命运可能是称斤卖,或被运至废品回收站。不过,风雨书店不干称斤收购这回事。

  “我可以理解为,你是靠情怀在做买卖吗?”记者问。

  “不可以。”刘让答。

  “开书店也是做生意,我是看好这个市场。”他补充道。

  流通,是刘让反复提及的关键词。用他的话来说,二手书市场经营是个循环模式,依托卖家进货,依托买家出货,又不断循环往复……他用手比划,抡起一个大圈,大到看似走完一轮很漫长,但他的手始终往前在动。

  做书店需要沉淀,只有时间成本投下去,才有可能被更多人发现,买家卖家才更多。“开店前就得有心理预期,如果想赚快钱,我就去开奶茶店了。”刘让看似不太着急。

  他觉得,在数字阅读盛行的今天,纸质书市场受到不小冲击,但依然有前景,甚至有回暖之意。

  所谓“复古回流”,就是在产能过剩的当下,人们缺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体验商品时所带来的享受、领悟,远远大于其本身价值。听着翻书时纸张沙沙作响声带来的快感,是点击屏幕不能比拟的。所以,你我都怀念那种感觉。况且,在旧书店淘书的乐趣,在于不知何时就会有个大惊喜从天而降。

  家家户户都有闲置书籍要处理,卖家出书就更是刚需了。刘让认为,这是所有二手书店可以共同挖掘的富矿。正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打开风雨书店的微信朋友圈,有条关于天目里茑屋书店的动态,配文为:非常喜欢,设计很有格调。

  难道,看到这种人气爆棚的“一手”书店,喜欢之外就没点压力?

  “新书店生意好了,二手书市场就越大。买新书的人多,意味着卖书给我们的人也就越多嘛。”从刘让的“大循环”理论看,这是更良性的状态,买卖的流通速度在加快。这是他希望看到的。

  感

  觉

  “有人说我们是不务正业的二手书店。是的,我们不只卖旧书,还卖旧货、旧唱片、旧机器,所以说我们不务正业也是理所应当。”

  ——8月4日微博

  这几年,刘让“考察”过各种各样的书店,但风雨书店始终是他心中的理想型——简单的装修、复古的风格、佛系的经营,完全按自己的感觉走,大有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意思。

  可这意外地让小店有了点名气。有人看到网上报道,特意寻来买书;有研究团队考察二手书市场,这里成了一个点;无印良品、国大也都伸来合作橄榄枝。

  风雨书店的顾客80%是年轻人。“我也是年轻人,我懂他们的感觉。年轻人做的东西才更被年轻人喜欢。”Loft格局,温馨舒适;漫画专区仿佛还原了大熊的家,二次元;产品个性、复古,都很年轻。

  晓风书屋、单向街书店……刘让一一盘点。他觉得每家书店都各有定位,而风雨书店就是坚持年轻化、小而美。

  要年轻,“上”网是必然。这两天,风雨书店的小程序正在内测,不久后即可上线。这也将是另一条销售渠道。

  “跟多抓鱼一样,我们也是从2017年起步的。但线上太烧钱,他们从线上到线下,我们小打小闹,只能从开实体店开始,再试水线上。”刘让笑道。

  近年来,不少实体书店猝不及防遭遇危机:倒闭、转型、被收购;也不断有新角儿上场,带资进驻、多元经营、走网红路线……进进出出,开开关关。

  “单纯卖书,对实体书店来说不好做,二手书店也一样。”刘让承认,风雨书店卖文创产品和相机、黑胶等二手物品,所谓不务正业,也是为了缓解经营压力,何况“感觉对了”。

  说着,他兴奋地给记者展示了一台尼康老古董相机,“背着这个上街多带感”。

  “但一家书店的核心仍然是书,是内容。”他坚持道。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9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020-12-18 浙江日报2020-12-1800008;浙江日报2020-12-1800012;浙江日报2020-12-1800013;21825598;浙江日报2020-12-1800016;浙江日报2020-12-1800017;浙江日报2020-12-1800018;浙江日报2020-12-1800020;浙江日报2020-12-1800019;浙江日报2020-12-1800021 2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