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创新引领 产业争先

鄞州“科技争投”筑牢强区之基

  潮起甬江岸,扬帆竞风流。

  在日益白热化的城市竞争中,唯有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2018年,一场“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在宁波拉开大幕。作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的鄞州区积极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平台带动作用和人才支撑作用,引导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科技争投”厚植区域创新实力。

  蓝图绘就,谋定而后动。鄞州大手笔谋划创新发展之姿,精准发力打好科技创新发展的组合拳,综合创新实力不断增强,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创新创业主体发展壮大,着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鄞州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一位。截至目前,该区所拥有的人才净流入、国家级孵化器、高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均为宁波第一。鄞州也成为了全省唯一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的双创示范基地行政区域。

引才聚才 播撒创业创新“种苗”

  “2015年,我和丈夫共同创业,搭建‘互联网+家政’平台,发展智慧家政。”今年10月15日,在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上,通过视频,三个阿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安丽娓娓道来。

  5年前,王安丽将公司总部从东北迁往宁波鄞州区,成为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园的入孵企业。短短几年间,“三个阿姨”迅速成长,目前已赋能3万家家政公司,带动13万名阿姨就业。

  然而,是什么吸引了像“三个阿姨”一样的创业公司扎根鄞州?鄞州科技创新的“密码”何在?这一切正是源于鄞州“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高端人才是“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里的种苗,是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近年来,鄞州不断完善“政策+资金+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创业要素聚合裂变,让更多人才“种子”扎根鄞州这片创新“沃土”。

  “这几年,我们公司引进了多位国家级引才计划专家以及博士、硕士。鄞州对人才和技术的重视,为企业的招才引才提供了巨大支撑。”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路红说。华仪宁创是2015年8月落户鄞州的一家科技创业企业,瞄准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细胞治疗等领域。短短几年间,公司已集聚研发人员90名,其中硕士博士占到60%。

  引进、培育和呵护创新人才是鄞州做好科创服务、打造全域化创新体系的缩影。

  在人才“种苗”的培育中,鄞州建立了涵养优质人才的生态。2018年以来,围绕鄞州人才新政“22条”,相继出台“创业鄞州·精英引领系列计划”“四大精英”等10项政策,不断健全了“1+10”人才新政体系。通过鄞州人才科技智创周、“万有鄞力”全球引才发布会、百名中科院院士专家进鄞州、全国双创周宁波(鄞州)分会场系列活动等吸引人才和项目落户。

  鄞州还在宁波全市范围内率先构建起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博士后、人力资源机构“五位一体”的共享生态圈——“博士后创新联盟”,有效盘活高校院所的高端智力资源和技术项目资源。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截至2019年底,鄞州区人才总量已达41.3万人,人才净流入率13.3%,居宁波第一位,市级以上人才计划专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均居全市首位。

  和“三个阿姨”一样,共享电单车企业小遛共享也是从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园成长起来的企业。

  仅3年时间,小遛共享便覆盖了全国100多个城市,成为国内骑行频次较高的共享电单车品牌。

  小遛等科创企业从小苗成长为大树,背后是鄞州科学、成熟的孵化链条和政策体系。

  鄞州依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园、中物科技园、微电子创新产业园等高端科创平台加快集聚高端产业、技术和人才团队。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产业孵化模式,打造出科技信息孵化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南部青创中心等集聚区。目前鄞州共备案48家双创平台,国家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14个,数量均为宁波第一。全区双创平台拥有在孵企业2586家、毕业企业140家,孵化企业产值超45亿元。

靶向发力 厚植新兴产业沃土

  12月6日凌晨,随着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样品在轨转移,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作为国内碳化硅陶流材料与制品领先者,宁波伏尔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直径500毫米超大尺寸陶瓷密封环和参与设计的高性能全封闭内循环机械密封系统,被应用于构成深空测控网的大型雷达中,助力嫦娥五号出征探月。这也是我国首次制造出直径500毫米级、能够满足兆瓦级大型雷达应用的机械密封材料。

  制备高端大尺寸陶瓷密封环是“伏尔肯”技术实力的综合体现。在鄞州,像“伏尔肯”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不少。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立足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鄞州企业敏锐地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设计、市场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跻身全省产业数字化转型前三强。

  也正得益于近年来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提前布局和重金投入,今年新技术产业为鄞州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量。前三季度,鄞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3.7%

  上扬的科技产出数据曲线,背后离不开企业梯队的不断完善。近些年,鄞州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领头雁阵”高新技术企业表现亮眼。

  由浙江开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吴慧明博士作为核心关键成员参与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课题,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已成为现代地基基础工程三大基础形式之一,研究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在鄞州,这样在细分领域勇于创新的企业随处可见。在人才、企业、创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鄞州正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省市排头兵,当前,鄞州区正重点培育以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等十大产业为核心的“154”千百亿级先进产业集群,突出打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由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苗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的创新企业梯队。到今年底,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有望超过500家,总数居全市第一,实现三年翻番。

  作为高企“后备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鄞州进行精准培育扶持,截至目前,新增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129家。累计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23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684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企业梯队催生了各个层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目前,鄞州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市级企业研究院25家,工程(技术)中心235家,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7%。

精准“滴灌”

激发全域创新活力

  “授信太及时了,这真的是雪中送炭!”近日,浙江宝兴智慧城市建设有限公司以专利质押担保形式获得了银行200万元授信。公司董事长童浩君说,公司有59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现在能将一纸专利“变现”,公司有资金可投入新研发项目。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因轻资产、缺少抵押物,通过传统信贷难以获得贷款。可这些创新科企往往拥有较多专利成果,发展却又面临资金瓶颈。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进“科技争投”,重点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扶持政策不能“大水漫灌”,而要“精准滴灌”。

  去年5月,鄞州区在全国首推专利质押担保贷款新模式,创新引入专门为企业定制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公司。政府、银行、专业担保公司和第三方评估公司四方共同参与的专利质押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开辟了专利质押融资绿色通道。截至目前,通过专利质押担保贷款新模式,鄞州区已成功为1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了2700万元贷款。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专家认为,该模式打破了原有壁垒,拓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为了切实有效分散和化解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市场开发开拓风险以及各类意外事故等风险,鄞州持续推进“科技保险”,今年前10个月成功为全区25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23.05亿元的风险保障。

  经济转型升级、企业良性发展最重要抓手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源泉就是知识产权。如何让专利“活”起来,让成果产业化?近年来,鄞州从建立政产学研联盟到开辟科技大市场,从实现科技企业全域孵化到提出“科技招商”概念,倾力破除科研成果和产业市场间的转化壁垒,成立了全国第1家区县级技术转移协会。

  2018年以来,鄞州挖掘企业技术难题150余项,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清单80余项,技术难题判断、诊断,安排专家团队与企业进行面对面对接交流100余次。截至目前,库内已收集各类科技成果1020项,其中国际成果118项,国内高校成果910项,其他成果25项。今年1~10月实现技术交易额23.5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一。而鄞州授权专利数连续8年位居浙江省首位,并成功入选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第一位。

  同时,鄞州依托已落户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宁波实训基地引入上海专家为辖区培养了一批技术转移转化人才。

  (图片由鄞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鄞州“科技争投”筑牢强区之基 2020-12-16 浙江日报2020-12-1600009;浙江日报2020-12-1600011;浙江日报2020-12-1600017;浙江日报2020-12-1600007;浙江日报2020-12-1600023 2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