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大流通赋能新发展

  交通是经济社会的动脉,物流有如涌动的血液,在任何一个现代化经济体中,两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基础存在。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打好“统筹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发展”这一拳。

  这是发展逻辑使然,也是基于浙江交通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选择。到今年底,我省交通网络总规模将突破14.2万公里,较“十二五”末增加1万公里。其中,铁路已实现全省陆域各设区市高铁“市市通”,公路将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内河通航已实现所有设区市“通江达海”。浙江交通已实现从“瓶颈制约”向“总体适应”跨越。

  打好“统筹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发展”这一拳,就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多元立体智慧绿色平安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打造物流成本最低、交通运行效率最高省份之一,显著提高浙江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对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力和匹配度,为“十四五”期间浙江经济的新发展赋能。

  关键词:大

  省内外一体联通

  就在上个月,新修编的杭甬温三大机场总体规划获批。这一面向浙江未来天空的总体规划,在配套地铁、轨道建设的基础上,杭甬温三地不约而同地都把高铁引入机场,欲建设高铁上的机场,构建新型枢纽型综合交通中心。

  以往,浙江机场最被人诟病的是缺乏配套轨道交通,旅客进出机场,除了搭机场大巴,只能打车或自驾。

  如今,轨道交通的短板正被补齐,宁波、温州机场已开通轨道交通,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年底也将连上地铁。未来,更高大上的高铁也将进机场,航空和高铁这两个目前最方便快捷的交通网将在浙江直接连接,机场将成为空、公、铁、轨互联的综合交通枢纽。

  这一变化,正是浙江构建一体建设“铁路、轨道、公路、港航、航空、管道、邮政、枢纽、绿道”九要素俱全综合交通体系的缩影。浙江综合交通网络,也从最初的平面修路,演化为海陆空俱全,天上、水中、地上、地下纵横互联的立体网络,三个“1小时交通圈”立体交错、互联互通的大交通正呼之欲出。

  建设大交通,不单是项目的投资大、体量大,更多地体现在交通九要素多元协调一体推进中,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认为:“建大交通网,就像下一盘棋,要有一个通盘战略,要考虑到各区域协调、不同交通方式间平衡,这是在空间维度的谋划。从时间维度看,长远眼光和想象空间同样不可或缺。”

  显然,未来的浙江综合交通网,从空间到时间都是开放的,通过多元综合融汇贯通,既能满足人们出行需求,又能着眼长远开启发展新空间。

  目前,在省里牵头协调综合交通建设的工作平台上,一个新的综合交通建设作战指挥系统已覆盖交通九要素涉及的九大综合交通行业和所有县(市、区);全面覆盖重大综合交通项目建设全过程,涉及综合交通项目共413个,项目总投资2.4万亿元。

  而这些大交通项目随着“十四五”的到来正快速变动。老项目逐步投运,新的一体推进综合交通大项目层出不穷。它们的建设,将为我省拓展出一条条立体互联的新通道,为浙江实现新发展开拓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空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关键词:融

  融合交通与物流发展

  在12月6日结束的第三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上,投资10亿元的梅山综合物流园签约。这个项目面朝大海,依托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新建的第二个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背靠建设中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身后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领衔的产业集群和随着大通道不断延伸扩容而来的大市场。

  就在11月下旬,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公布了西延行动计划。“十四五”期间,大通道将以原来西端的金义都市群为枢纽,以浙皖赣闽四省通衢的浙西衢州为战略支点,加快向皖赣闽等周边省域辐射。西延行动配套的4000亿元项目投资,看上去大部分是高速公路、航道、铁路、机场等交通建设项目,落点则都在服务开放大通道延伸,意在交通和物流融合发展,让大通道里的物流“流”得更远、更顺畅。

  融,就是融合、统筹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发展,这已是未来浙江交通发展的趋势。眼下浙江正加快推进的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就是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的缩影。

  相比传统的海陆空港,信息港建设是以信息化的手段,赋能改造提升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其核心是物流信息的顺畅、数据互联共享。这就需要统筹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发展。

  去年10月我省先行布局成立“四港”联盟——浙江省海港集团、浙江省交通集团、浙江省机场集团、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中国邮政浙江分公司、传化集团、顺丰控股、圆通蛟龙集团、浙江电子口岸公司、浙江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公司等10家囊括海、陆、空、信领域的领军企业强强联合,把交通基础设施、口岸服务、物流信息联到一起。一年后,义乌跨境电商出口海陆空通道已全部打通,四港联动的无缝对接也在加速。

  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是发展交通的目的。未来,不论是产品出口海外,还是把进口物品运销国内,物流从起点到终点,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统筹运用各种综合交通运输资源,一键提供最贴合货主经济和时效需求的方案,可实现物流联运“一单到底”。统筹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发展、顺畅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通网建设,将能满足浙江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效

  顺畅链接双循环

  紧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药品物流园区,有两万平方米多种温度的仓库。不同的温度,是为迎接不同需求的药品。该园区能为药企提供综合物流方案,提供集保税物流、报关、仓储、空陆运输、冷链延伸为一体的第三方药品物流服务。

  11月24日,园区收到华东制药发来的存放药品出库单。2小时内,包装团队根据杭州和目的地天气情况、运输方式要求,对出运药品进行防潮、防撞包装。调度员根据药品数量、目的地情况制定运输方案,其中108件发运至沈阳的药品选择空陆联运,并由合作承运商完成最后一公里派送。

  像这样依托物流供应链高效地进行销售、生产的场景,未来会越来越多地成为浙江乃至周边区域企业的选择。效,就是高效率、高效费比,它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围绕双循环的高效交通物流建设已成热点。“循环离不开人流、物流的畅通。”浙江省交科院交通发展中心副主任魏守月说,畅通双循环需要便捷、高效、经济的流通服务。

  近年来,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的海铁联运从省内开到了中西部;从义乌出发的中欧班列畅行欧亚大陆,甚至跨海进入英伦三岛。高铁网连上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空中航班直飞欧美。进出浙江沿海港口的海轮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和我省努力建设顺畅链接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密不可分。

  “发展高速交通,提高产品流通速度和效率,可降低生产成本;发展重载交通,通过加大运输规模,可降低运输成本。”魏守月认为,这是现代交通物流发展的方向。

  当然,要实现交通物流降本增效,还需要推进物流“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落实物流降税清费,降低经营性成本;开展信息互联互通,降低技术性成本。

  通过改革创新,我省交通物流服务效率稳步提升,成本正在降低。2019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8938亿元,占GDP比重为14.33%,比上年下降0.13个百分点,实现5年连降。但和全国水平相比,这个比重仅低了0.37个百分点,优势并不明显。

  显然,“十四五”期间,我省要努力成为物流成本最低、交通运行效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建设顺畅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通物流网络,给经济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大流通赋能新发展 2020-12-09 浙江日报2020-12-0900005 2 2020年12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