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文章导航

西湖大学突破“冰刻”三维微纳加工技术

光刻胶有局限,那就用冰

  本报讯 (记者 严粒粒 通讯员 冯怡) 在西湖大学纳米光子学与仪器技术实验室,一项关键材料科技创新正在逐渐成型。

  记者近日从西湖大学获悉:经过8年探索,仇旻研究团队在《纳米快报》等期刊上连续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冰刻2.0”三维微纳加工系统雏形初现。

  基于2年前完成研发的“冰刻”系统,“冰刻2.0”技术有望改变传统电子束光刻的繁琐加工程序,形成一套“材料进、成品出”的全流程一体化、自动化微纳加工系统。

  “其实,我们只是把传统电子束光刻技术中的光刻胶换成了冰。”研究团队负责人、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说。这一换,换出了一条崭新的、有望开辟出重大发展与应用前景的技术路线。

  光刻胶是微电子技术中微细图形加工的关键材料之一。所以有人说,中国要制造芯片,就要打破国外对光刻胶的垄断。

  谈到“冰刻2.0”技术的创意,科研人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

  如何用巧克力粉在奶油蛋糕表面洒出“生日快乐”?只需要一片有镂空“生日快乐”字样的模具。把来自宏观世界的灵感应用到微纳结构加工中,就是当前最常用的微纳加工方案之一——电子束光刻技术。

  在传统的电子束光刻技术中,要在硅晶片上进行纳米尺度的加工,首先要将光刻胶均匀地涂抹在晶片表面;而后,用电子束在真空环境中将图案写在光刻胶上,对应位置的光刻胶性质会发生变化;之后,用化学试剂洗去性质改变的光刻胶,一片镂空的光刻胶模具就做好了。接下来,将金属“填”进镂空位置,使之“长”在晶片表面。最后,再用化学试剂将所有光刻胶清洗干净,去除废料后只留下金属结构。

  不过,传统电子束光刻技术有一定局限性。“在样品上涂抹光刻胶,这是传统光刻加工的第一步。这个动作有点像摊鸡蛋饼,如果铁板不平整,饼就摊不好。同时,被抹胶的地方,面积不能太小,否则胶不容易摊开摊匀;材质不能过脆,否则容易破裂。”仇旻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赵鼎说。

  光刻胶之所短,恰恰是水之所长。

  研究人员把样品放入真空设备后,先给样品降温,再注入水蒸气。在零下140摄氏度左右的真空环境,水蒸气会在样品上凝华成薄薄的冰层。一方面水蒸气可以包裹任意形状、大小不拘的样品表面;另一方面,水蒸气的轻若无物,也使得在脆弱材料上加工变成可能。对应光刻胶,研究团队给这层冰起名“冰胶”,给冰胶参与的电子束光刻技术起名“冰刻”。

  当电子束打在冰层上,冰会气化,这样就能直接雕刻出冰模板,不需要像传统光刻那样用化学试剂清洗一遍来形成模具,从而规避了洗胶带来的污染,以及难以洗净的光刻胶残留导致良品率低等问题。这样可以极大地简化加工流程。

  “冰刻”原理简单明了,但仪器的研制则异常艰辛。自2018年研发出“冰刻”系统后,研究团队进一步从定位精度、雕刻力度以及冰在电子作用下与材料发生的独特反应等多维度入手,持续研究,以提升“冰刻”技术。

  仇旻说,本质上“冰刻”仍属于电子束光刻。但它作为一种绿色且“温和”的加工手段,尤其适用于非平面衬底或者易损柔性材料,甚至为生物材料加工创造更多可能。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光刻胶有局限,那就用冰 2020-12-04 21763830 2 2020年12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