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

第三届长三角国际文博会上演群英谱

文化浙军如何“走位”长三角

  江海之汇,国之重托。11月22日,第三届长三角国际文博会(下称长三角文博会)在上海闭幕。短短四天,浙江收获颇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26个参展单位获“优秀展示奖”;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获“组织合作奖”;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个参展单位获“金灯塔奖”。

  展览、论坛、发布和交易会……三省一市的1000多个参展机构各具风采,数十场线上线下活动热闹非凡。本届长三角文博会总规模达到历届之最,见证着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也折射出长三角城市群的携手共进。

  以文化产业为题,长三角文博会无疑是一场精彩群戏。群戏有看头,重在有“角儿”。论文化底蕴、经济基础、创新动能,长三角三省一市个个是“角儿”。作为主角之一,浙江分量几何?特色如何?如何与其他两省一市搭好台、唱好戏?连日来,记者走进展会,细看浙江“走位”长三角。

立足“三个地”特色优势

扛起“重要窗口”文化担当

  一进浙江馆,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展台格外醒目。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正忙着为天目新闻“打call”,只要成为天目的“潮客”,就能实时上传自己的新鲜见闻。今年,正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浙报集团重点展示了浙江新闻、天目新闻、小时新闻等移动客户端,以及以浙江日报11个分社为枢纽、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依托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共享联盟”,与长三角业界共同探索构建省域主流舆论传播新格局。

  在2019年全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浙江再次位居全国第二,与第一名的北京仅有细微差距。

  在激烈竞争中立得住脚,必然拥有高站位、大格局。坐拥“三个地”特色优势,浙江先天优势明显。

  文章合为时而著。我国正处于主题出版大有可为的时代。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丰富的浙江主题出版,让“思想落地”。

  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心无百姓莫为官》,入选中宣部第八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的《红船精神问答》,已经拥有英、法、西、德、日文版的《之江新语》,更是成为从“读进去”到“走出去”的样板……在浙江出版集团展区,各类极具分量、文风亲和的浙江故事,留住人们的脚步。

  目光移至厚厚一沓“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耕海探洋》聚焦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发展,讲述“走向深海”的历程;《飞蝗物语》讲述几代科学家的治蝗故事,现实意义显著……

  “丛书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反映国家成就、讴歌科技工作者群体。”浙江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周俊相信,这些讲述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中国故事,世界也同样爱听。据悉,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协、中国科协资源,丛书目前已出版16本图书,版权输出加拿大、德国等近10个国家。

  “三个地”的“硬核”精神,还可以以更柔软的身姿融进生活。

  上海兴业路76号、浙江嘉兴南湖,是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仿佛历史重现,借展会之机,一艘“红船”从嘉兴“开”到了上海。这次,嘉兴不仅带来了红船模型,也带来了镶嵌“红船”基因的文创产品。

  印着红船精神的笔记本、标有“嘉兴南湖开会专用”的搪瓷杯……红,是步入嘉兴展馆时首先跳入眼帘的色彩。“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加大‘红色产品’开发,是促进文旅融合的好方式。”南湖景区官方文创商店“烟雨楼前——南湖1921文创专营商店”的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会陆续研发更多有趣的产品, 让“红色”流行起来。

  浙江文化产业谱写着紧随时代的华章,也对业态新、规模大的文化企业产生强大吸引力。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通用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展会上,专业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向与会嘉宾展示音频内容和生态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果。去年,这家有声阅读头部公司的浙江公司,落地之江文化产业带核心区域。

  在双方“牵手”的一年多里,由于合作日益紧密,喜马拉雅产品总监王林在上海和杭州两地辗转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由他深度参与的“24小时城市书房”数字阅读文化体验空间项目正在全国陆续落地,其中,浙江是最重要的合作方。

  “该项目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建设水平,需要建立在当地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之上。浙江极高的数字化建设水平,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王林介绍,目前已经有两个“24小时城市书房”落地杭州,与衢州和宁波的洽谈也在顺利推进。

  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种种跨界深度融合的尝试,勾勒出浙江坚定扛起建设“重要窗口”文化担当的战略眼光和布局。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

着眼文化资源“有中生新”

  文化产业根植于文化。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诗意长卷。良渚文化、大运河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汇聚于此,形成长三角人的精神渊薮,为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奠基。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浙江深度挖掘历史人文底蕴,做到“有中生新”。

  当有着五千年历史的良渚文化走入大众生活,厚重的历史也能奏响美的乐章。走入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良渚文创展台,熠熠生辉的精美首饰、精巧实用的黑陶食器、厚重沉稳的玉琮之王和充满创意的文创产品,让展区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众多新、奇、特的产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占据“C位”的、瓶身刻有神徽像的“良渚玉液”系列酒。这是良渚文创携手浙江锐盛酒业研发的一整套涵盖各大酒类品种的高端产品。“良渚先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酿酒技术。考古研究证明,良渚时期发达的稻作文化酝酿出了以红蓼、葡萄、蜂蜜等助酿而成的一种混合米酒,是现今白酒、黄酒、果酒等酒类的上古源头。”良渚文创相关负责人介绍,良渚文创公司下一步的战略重点,是推出品类更丰富的系列产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良渚、热爱良渚。

  年轻,正是浙江文化产业的关键词。

  在绍兴展区,一个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引得路人争相合影。他就是“阳明子”。他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创意设计团队。“我们公司大多是90后。”绍兴伯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小杨介绍,“阳明子”是一个今年刚刚诞生的“年轻人”,创作灵感来自于阳明精神。

  展台上,年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览无余:抱枕、手机壳、行李牌、明信片等近十种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争奇斗艳。其中,一个白底帆布的环保袋上,开着敞篷车的“阳明子”一边wink(眨一只眼),一边大呼“走起”,潇洒如巨星。

  “最早上线的是‘阳明子的生活世界’系列表情包,融合了阳明文化元素、重要节庆活动等,还有一些四格漫画。我们希望通过IP的输出,把阳明精神解释得更加简洁明了,让更多年轻人能读懂阳明文化。”小杨说。

  国潮正流行。非遗也开始走出“深闺”,走进更广泛的人群。

  古色古香的木栅栏、琳琅满目的文博文创设计精品,共同构成了名为“忆江南”的浙江省文博文创产品揽粹场馆。

  “十里红妆”是宁海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往场馆的深处走去,团扇、睡衣、抱枕等“嫁妆”铺满一大张展示桌,引得不少人附身拍照。

  “婚嫁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嫁妆体现的民间制作工艺是广大群众世代相传的艺术瑰宝,有必要传承下去、传播出去。”浙江省博物馆文创专家吴越宇建议,用打造“潮品”的思维进行非遗文创化。“我们和设计师沟通,在传统大红色系列之外,设计了年轻人喜欢的桃红、玫红色系列,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走出揽粹场馆,景宁畲族自治县刺绣协会带来了传统的畲族刺绣,经过绣娘的巧手飞舞,畲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再造、再生”,不仅飞上了衣裙、鞋面、肚兜,还生产出时尚精美的布包、饰品等生活用品;不同色彩不同部位的贝壳,经东海贝雕技艺的改造,摇身一变成了嵌螺钿花开富贵首饰盒、金漆螺钿牛角梳等备受市场喜爱的工艺品;浙江邵永丰成正食品有限公司带来了集千年产品、百年品牌、传统技艺于一体的衢州胡麻饼,经过匠人的现场演示,翻滚中的胡麻饼时而凝聚一团,时而排成均匀的等差数列,仿佛“跳起了舞”……

  文化特色是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资源宝藏。展会现场“飞舞”的时尚创意,使得浙江特色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修炼“内功”合作共赢

出谋划策共建区域新格局

  独木不成林。“角儿”再好,产业大舞台也演不得“独角戏”。

  长三角城市群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占比超过了全国总量的32%;在今年最新发布的“全国文化产业30强”名单中,长三角文化企业占三分之一。

  成绩,源于合作共赢。

  天目新闻是浙报集团抓住短视频新业态的风口,推出的新型短视频移动客户端。在天目新闻展区,显示屏滚动着一张张海报。走近时,定格的海报正中央,是漫画样式的天目山和黄山紧紧贴在一起,下方写道“祝天目新闻‘皖’众瞩目,再创‘徽’煌”。落款“人”中安新闻,是安徽新媒体集团推出的首款移动新闻客户端。上个月,立足服务长三角的短视频平台天目新闻上线刚满一周年。这是长三角“朋友圈”的众多伙伴给它送来的生日祝福之一。

  亲密无间的友好关系,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成立长三角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协作平台;联合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8大院校主办首届长三角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一年多来,我们走进‘包邮区’各个城市,不仅组织了十几场不同主题的短视频拍客大赛,还提供拍摄技能培训,鼓励长三角‘潮客’拍特产、拍民风,讲好家乡故事、中国故事。”天目新闻运营中心的赵星认为,互联网让地理区域概念模糊,“希望天目站稳短视频风口,为长三角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长三角区域早已呈现产业关联度高,经济联系密切的态势。如何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11月20日举行的主题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提出一个解答维度:把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

  观浙江,有个生动的实践,就在黄浦江畔。2015年,宋城演艺与上海方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开始筹划“宋城演艺·世博大舞台”项目;2018年项目正式启动。而今,项目进入开业倒计时。不久后,老工业遗址将会化身成浦东文化新地标,面向众多游客,讲好“上海千古情”。

  这一浙企“进军”上海的时间轴,从侧面表现出浙江民间资本灵活和前瞻性特点。贯彻党中央“苏浙皖各扬所长”的重要指示精神,浙江借势上扬。

  去年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上,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的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基金,由浙江文投牵头成立。基金立足浙江,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今年,为进一步给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联合投资提供全方面服务和支持,长三角文化产业投资联盟在11月21日揭牌成立。目前共吸纳三省一市38家成员单位加盟。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首届理事长单位,也是联盟秘书处的常设办事单位。

  浙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也是直接受益者,理所应当更积极、更主动、更有作为。“浙江将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人才要素和技术的优势、资本资金的运作优势,促进长三角文化交流与合作,共筑文化发展高地。” 联盟首届理事长,浙江文投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蒋国兴相信,聚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两大板块寻找合作点的联盟,将为浙江带来更宽广的市场领域。

  文化之潮奔涌,产业之舟竞发。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在长三角文化产业共建共赢的“工笔画”上,浙江正落下精细之笔。


浙江日报 深读 00010 文化浙军如何“走位”长三角 2020-11-23 浙江日报2020-11-2300005;浙江日报2020-11-2300006;浙江日报2020-11-2300015;21705900 2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