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美丽乡村

红色引领 绿色发展

余姚:全面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样板

  红色引领 绿色发展

  余姚:全面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样板

  陈潇奕 毛维益

  四明山横亘八百里,“母亲河”姚江穿城而过,灵秀藏仙,山水叠韵,给养了这一方水土,构筑起余姚“五山二水三分田”的地貌格局,而余姚独有的优质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更是为其美丽乡村建设厚描出隽永底色。

  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才有气象万千的美丽余姚。多年来,余姚全市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先后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全民共建美丽家园”等行动,以提升区域村庄品质为主线,团结带领党员群众“锋领过坎、建设家园”,以点带面推动村庄环境品质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结出硕果,于2015年成功创建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又于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

  迈进新时代,余姚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城乡面貌焕发出新的气象,让姚江两岸的美丽乡村更加夺目旖旎,奏响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加速转化的进行曲,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争当模范生,为宁波、浙江发展大局贡献更大余姚力量。

全域美丽大花园 全民共建共享持续美

  漫步余姚,俯仰皆成美景。目之所及,山水为墨绘就一幅生态长卷,一个个景区村庄星罗棋布,它们星光熠熠,相互串联,以整合之势联动发展,再串联起美丽公路、美丽景区、美丽城镇,构成了全域共美的大格局。

  “环境整治是打造美丽乡村的前提,‘洁、序、美’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固有要义。”余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夯实美丽乡村的美丽底色,余姚紧密围绕规划编制、典型示范、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求深入、促提升,统筹抓好“三大革命”,开展“安居宜居美居”和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提升行动,逐步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公厕户厕改造持续提质扩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累计培育省级样板镇4个、宁波级样板镇5个,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生态文化基地1个。今年,又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切入点,部署开展“六清六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行动,在全域范围刮起了“净美之风”,以良好的“生活小习惯”带来“环境大改变”,提升了老百姓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的认知度与获得感。

  建设美丽乡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在余姚市,“阿拉一起来”名声很是响亮。这是由3000多支志愿者队伍、数万名基层群众共同组成的基层自治团队。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绩晾晒、擂台比拼”,实施美丽建设“阿拉一起来”行动。余姚把美化环境转化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号召村民人人积极、主动投入到村容环境整治和美丽新农村中来,让余姚的“美丽乡村”更加名副其实。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挖掘、培植美丽乡村的特色韵味,十三五以来,余姚市按照“一个规划、一个主题、一条干线、一批美村、一链产业”的“五有”标准,依托山水、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结合特色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重点打造了梁弄镇“诗意湖山、记忆古镇”、四明山区域“多彩四明浒溪线”、姚东片“十里梅乡、梅林古韵”、大隐镇“浙东小九寨”和姚北片“滨海明珠”等美丽乡村风景线。

  截至目前,余姚市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8个、特色精品村2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132个、A级及以上景区村庄135个,并涌现出梁弄镇横坎头村、泗门镇谢家路村等一批“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村庄,形成了一批村庄和环境建设示范点和景观带。

改革创新活水田 优化发展要素添动力

  农村改革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引擎。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的短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余姚立足地区实际,敢闯敢试,不断加强制度供给,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单一美”向“融合美”转型。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三农”问题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主线。抓牢这条主线,余姚市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房确权登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让农村“沉睡”的资产变成农民的“聚宝盆”。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房地一体”登记工作进展顺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深入实施,其中梁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同时,余姚创新搭建农村“产权超市”,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公开报名、公平竞价、公正监管的交易模式,产权交易走进阳光下,“人情价”不复存在,大幅度提高了标的物溢价率,确保了村集体资产效益的最大化。自今年年初试运营以来,平台已完成交易90笔,总交易金额3659.3万元,溢价率达19.1%。在宁波市首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办法,并以355万元完成宁波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余姚还颇有新意地推出“道德银行”“道德绿卡”,推动道德与信贷联姻、和“礼遇”挂钩,营造出了“做好人有好报、讲道德有回报”的浓厚氛围,为打造新时代文明高地、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一起来”建设注入了强劲道德力量。截至10月末,余姚“道德银行”已累计发放信用贷款3.22万户、贷款余额达31.56亿元,向各类“好人”发放“道德绿卡”1837张。

  此外,余姚市财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每年统筹安排5亿元左右资金,用于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打造、人居环境提升、连片综合治理等各类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助推“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

农旅融合强筋骨

激发乡村发展造血力

  正是深秋时节,位于临山镇的戚海农庄染上了一层丰收的金色,这里是隐于山水之间的“桃花源”。金色的麦田与绿色的树林相映成趣,循着蜿蜒的小径往更深处走去,有湖泊、沟渠,有骏马、山羊,火红的柿子高挂在枝头,紫色的火龙果被绿色肥厚的藤叶紧密圈着……

  “我们利用乡村丰富的休闲资源,包括清甜的空气、肥沃的土壤和安逸的乡村环境等,打造集田园采摘、果树种植、农事体验、花海观光、亲子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戚海农庄经营主说,“广袤乡村,大有可为。接下来,我们还将策划一系列研学品牌活动,与院校、教育机构展开合作,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寓教于游、寓教于行。”

  乡村是最大的创客空间之一。在余姚,这样的“农创客”还有很多,他们深耕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创业思路和方法,释放出改变乡村的“洪荒之力”。

  余姚致力于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依托美丽资源,培育乡村民宿、特色农庄等“美丽产业”,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业态,以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为核心,打造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每年游客数超90万人次;搭建“美丽四明山”电商销售平台,去年销售额达5300多万元,累计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省旅游风情小镇2个、省休闲旅游示范村2个。此外,横坎头田园综合体入选宁波田园综合体试点,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大岚镇柿林村、大隐镇芝林村先后引进社会资本,通过资源入股方式,打造“浙东小九寨”和“丹山赤水”旅游景点,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有效地将山水资源、自然风光、古村落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效益,不仅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稳定收入来源,同时还带动了村民就业,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余姚市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51家,民宿91家(其中等级民宿7家)。

  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蝶变升级、提质增效,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余姚以榨菜、杨梅、茶叶三大传统产业和四明山区域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用足用好产业扶持政策,推进农业人才培育和经营主体壮大,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目前,余姚已经培育榨菜、茶叶、水产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3条,形成农业精品线10条,拥有杨梅之乡、榨菜之乡等10个特色名品之乡称号,农副产品商标近2000件,其中国字号品牌49件,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等农产品数量居全国县级市前列,品牌农产品年产值近50亿元,全市品牌农业收入占全市农业收入达85%以上,每年助农增收10亿元以上。四明山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入选省首批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单位。2019年,余姚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68:1,比全省低0.3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96个百分点;2020年前三季度,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11万人次,实现主营业收入4.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8元,同比增长5.3%。

  “业兴民富生活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和根本。在精心呵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我们看到余姚美丽乡村实现了从“环境美”到“发展美”的跃升,打开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狠抓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向着富民强村一路高歌猛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6 余姚:全面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样板 2020-11-23 浙江日报2020-11-2300004;浙江日报2020-11-2300006;浙江日报2020-11-2300009;浙江日报2020-11-2300012;浙江日报2020-11-2300008 2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