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神山秀水 人间仙居

  神山秀水 人间仙居

  朱 言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在仙居县的乡间小路上,只见昔日陶渊明笔下如梦如幻的桃花源,如今已成为永安溪两岸的真实田园,旖旎风情,随处可见,一幅幅充满韵味的“村新、业兴、景美、人和”山水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仙居以建设“中国山水画城市”为目标,以打造“和美乡村”新名片为抓手,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举办4届中国县域绿色发展论坛,向各界领导专家和企业精英借智借力,推动仙居各领域改革,全县经济社会向绿色转型,探索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绿色产业化、乡村价值再发现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评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

留存绿美仙乡“色香味”

  官路镇缘溪村寺前万新村一栋栋排屋依山傍水,溪中白鹭觅食,生态优美。

  从清洁家园,到美丽乡村,再到新时代美丽乡村,仙居长期坚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村民建设美丽宜居的家园,成为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县。

  村貌之变、文化之变、理念之变,这些交错纷呈的密集转变,以最直观的方式重新界定出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见证着仙居美丽乡村建设化蛹成蝶的缤纷过程。

  村景融合,规划引领村庄建设。

  为指导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仙居县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和美乡村·人间仙居”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紧扣空间、景观、项目三要素,在拆违建保供给的基础上,按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和美丽乡村建设时序,抓住村庄重要公共空间、景观节点和实施项目,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山水田园风光、历史文化等特点,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六个一”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科学打造精品村庄、精致美景。创成美丽乡村风景线7条、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乡镇9个、省新时代美丽乡村78个、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4个、美丽宜居示范村20个。

  巩固提升,营造绿色人居环境。

  仙居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化改造提升,形成整齐有序、绿意盎然、河水清澈的村庄新气象。创成“一村万树”示范村11个、省级森林村庄25个,仙居空气质量名列全省前茅,是中国天然氧吧、中国长寿之乡。为巩固提升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仙居积极建设美丽公路,全面推进国家级森林城市、神仙居国家地质公园、永安溪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抓好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推广畜禽养殖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肥料综合利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作用,激发群众建设美丽庭院的活力,让一户家庭就是一处风景,创成美丽庭院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82个,使村民实实在在受益,自觉成为“乡村美”的建设者。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态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建立了良性互动。

打好传承乡愁“生态牌”

  一草一木一春秋,初心安放是吾乡。仙居坚持品位传承,弘扬发展人文特色。

  仙居历史悠久,早在约1万年前,就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下汤新石器遗址,是台州文明的发源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仙居从“细微”处着手,挖掘弘扬以耕读文化、慈孝文化为重点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圆满完成千村故事和千村档案编撰工作,获得了省档案局等上级部门肯定。全县39个传统村落和36个历史文化村落已完成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进行特色化开发和保护利用,探索确定了上张乡滕庄村建成传统村落活化试点,南峰街道管山村创建传统工匠艺术工坊。皤滩乡山下村等3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重点村均获省三年绩效考评优秀。保护乡情美景,留住了乡愁,促进了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珠联璧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钟灵毓秀的山水景观,引来八方游客;质朴醇郁的乡风乡愁,激荡旅人情怀。追寻着这方“美丽”,仙居把乡村当作大景区打造,以农化旅、农旅融合。从杨梅、提子、樱桃、水蜜桃到绿色稻米、农家乐、来料加工,实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为加快把仙居乡村的好生态、好环境转化为生态富民优势,仙居根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在创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基础上,引进落地云溪小镇、瓦蓝野奢、圣禹民宿山庄等6个高端民宿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打造了覆盖全县乡镇街道的“一带五线”和永安休闲绿道美丽乡村风景线,处处是美景、步步可观赏,进一步推动农家乐(民宿)发展和农民增收。仙居又是中国电商百佳县,建成了600多个农村电商服务点,覆盖全部行政村,为村民提供农产品、来料加工品销售等服务,助力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仙居还将壮大生态精品农业作为富民增收主渠道来抓,积极举办杨梅节、油菜花节、桃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扶持全县各乡镇街道、各村发展出自己的主打品牌、特色产品,如湫山的灯笼、茶油,淡竹的民宿,大战的高山云雾桃等,逐步构建起了富有仙居特色的农业体系,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被认定为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仙居鸡生产地。

探索仙居“三绿模式”

  游客住宿参与垃圾分类可累计“绿币”2元,不使用一次性洗刷用品得2元“绿币”,退房时把垃圾清理带走可累计“绿币”5元,住宿期间参与村内组织的义工活动可累计“绿币”5元……对游客来说,每一个“绿色动作”都能在清单上找到对应的“绿币”回报,最后根据“绿币”总数兑换折扣。

  “淡竹的山山水水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可不能只顾生意,忘了保护。”在民宿主陈江峰看来,秀丽的山水就是仙居最大的财富,“绿币机制”很好地调动起游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这张清单就是用来提醒客人具体怎么做,怎么换“绿币”。

  除了绿色货币制度,近年来仙居将绿色发展贯穿乡村治理各个方面,探索形成了以绿色公约、绿色货币、绿色调解为主要载体的“三绿”乡村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创新共生的内生化道路。

  从污水纳管到人畜分离,从清水长流到垃圾分类,从见缝插绿到局部改造,仙居将一个个变化和经验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十大绿色公约,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治理的要求,落实为村民易于知晓的村规民约,先后制定出台了《永久绿色资产管理清单和永世维护享用办法》、建立了互学互比机制,将村规民约同村民自治制度有机融合,使之成为村民自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绿色货币和绿色公约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绿色地基”,那么,绿色调节机制就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一种“绿色”解决方案。

  “人多了,矛盾也多了。以前是村民与村民的关系,现在有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村民、游客与业主等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淡竹乡党委书记李君说,以褒扬激励法、真情打动法、排忧解难法、公正评议法、乡贤领办法等五种方法绿色调解,将村民解决矛盾的固有传统、习惯做法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化解纠纷,真正较好地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就是打好生态牌。”仙居县委主要领导说,只有建设好乡村生态文明,才是维护仙居的生态优势,推进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也正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

  “三绿”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了“枫桥经验”的绿色化,成功打造出了绿色化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有效载体,培育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通过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的探索,以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仙居在乡村治理创新上已形成绿色公约、绿色货币和绿色调解三大运行机制,形成了可操作、可推广的‘三绿’乡村治理的制度规范。”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何显明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三绿”乡村治理模式正是绿色化发展实践从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绿色化转型,向城乡生活方式、公共政策体系以及乡村治理模式绿色化转型拓展的自然产物,有着深刻的内生逻辑。

  绿色,是仙居靓丽的底色,也是其发展必经的一条康庄大道。

  (本版图片由仙居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21 神山秀水 人间仙居 2020-11-23 浙江日报2020-11-2300005;浙江日报2020-11-2300006;浙江日报2020-11-2300007;浙江日报2020-11-2300008;浙江日报2020-11-2300013;浙江日报2020-11-2300016 2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