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35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农业更强 农民更富 农村更美

桐乡:美丽乡村 踏歌而行

  农业更强 农民更富 农村更美

  桐乡:美丽乡村 踏歌而行

  傅静之

  水稻在金色麦田里摇曳着傲娇,杭白菊的阵阵清香融入清风迎面而来——11月的桐乡,正毫不吝啬地展现丰收季的岁月静好。

  与上海6所优质医院开展战略合作,成功接入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16家省级三甲医院实现信息交互;7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推进项目式“校校”结对建设,并积极与沪上名校展开空中课堂共享……从医疗到教育,从交通到惠及民生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桐乡以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更高层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示范地,并相继拿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三治融合”入选首批20个中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等荣誉。

  沐浴乡村振兴的东风,桐乡正扣准传统农业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跨越的脉搏,绘制出一幅幅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田园画卷。

强村富民

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

  古老悠长的运河水造就了流淌着诗意的“石门湾”,也涵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耕田种稻舂米为粮的优秀基因。如何破解一直以来困扰农户的种粮难、销售难等问题,探索出一条拥有桐乡特色的种粮发展之路?当地的农民给出了“抱团”这个答案。

  去年以来,拥有机械化水平高、种植理念先进的粮食种植大户(合作社)与面积小、分布散的小农户和种植稻米质量差的一般农户抱团合作,覆盖石门镇的春丽桥村等9个村,联合成立了桐乡市石门湾粮油农机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万亩水稻生产抱团发展。该项目整合已有资源,通过革新技术、创新经营等措施,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打造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统一销售“石门湾”大米。目前,已打响品牌知名度的“石门湾”大米,其高端优质米不仅能在售价上对标五常大米,每到丰收季,合作社里里外外总是簇拥着许多来自北方的“大米经纪人”。品牌创立不久就受到如此追捧,正是“大米抱团”收获良好效益的最佳佐证。

  不仅大米可以抱团,在桐乡,蚕桑、茭白等种植产业都相继走上了抱团“助增收”“助销售”的道路。通过公司化运作,统一流转土地价格、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服务管理,农户们则当起甩手掌柜,很多年轻人可以安心地外出打工,并获得“田租+房租+村集体分红”等一系列收入,形成了产村融合、强村富民的桐乡经验。

科技引领 这里的农业勇于创新

  桐乡北部,有一个以水为街以岸为市的水乡古镇。然而,让它闻名于世的,却是自2014年起连续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今年11月23~24日,乌镇将再次成为全球互联网的焦点,这个将水乡古韵与智能数字完美融合的江南小镇,正引领着桐乡的乡村朝着“智慧农业 数字乡村”的方向华丽变身。

  在嘉华牧场、联翔食用菌等4个种养业生产基地开展猪脸识别、蘑菇机器人采摘等项目研发,成功研制全国首台茭白智能分级机;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16个,在缘缘菊业建成全省首个道地药材产业链管理系统;在乌镇国际互联农业博览园建成全省首个5G+智慧农业试点基地……走进桐乡的田间地头,到处都能邂逅“黑科技”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场景。这些,正是源于当地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农业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等努力结下的累累硕果。

  连续三次举办高规格、综合性农业经济洽谈会;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乌镇数字农业产业园同时亮相;汉方科技高端农业项目、安信数字化育苗工厂项目、农业童心乐园项目等一批超亿元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市农商银行在疫情防控期间专设50亿元“智农贷”专项信贷资金,支持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落户桐乡、转型发展……在今年8月的第三届农洽会中,共有涉及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数字三农、“5G+”在内的36个项目签约,金额高达35.2亿元。

  而作为今年农业创新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石门镇墅丰村的桐乡市现代农业创新中心,也在今年10月丰收节期间拉开试营业的帷幕。作为桐乡市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创新载体,它将为区域内广大农业企业和人才提供集现代农业展示、农产品展销、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追溯、农创客集聚、智慧农业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近年来,桐乡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在全市打造了农创孵化园、星创天地等场所,举办了“田间学堂”、创业路演、创新大比武、创业大讲堂等各类活动50场以上,为青年农业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交流阵地。这张全域农创的大网络,在增强农创氛围和构建平台体系的同时,正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创客提供在田间地头实现创业梦想的“摇篮”。

文旅融合 这里的村庄个性十足

  河岸树木丛生,白墙黑瓦掩映在绿树丛中,漫步在横港村乡间小道,眼前这个弥漫着艺术气息的美丽乡村,距离乌镇不到5公里——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枕水村落,如今已华丽变身成主打亲子研学的艺术村,站在周木桥上屏气凝望,时间就这样慢了下来。与之毗邻的陈庄村,是一个围绕“竹编非遗文化”主题、融入“互联网+”元素精心打造的非遗传承匠人村;乌镇竹编、姑嫂饼、剔磨砂灯等“文化符号”的传承,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美丽乡村融在一起,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这条涵盖横港村和陈庄村两个自然村落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叫做“水乡寻梦研学路”,它结合多元文化旅游资源,植入了非遗传承、亲子研学、农耕文化、乡村艺术和“互联网+”等元素,丰富了乡村游的内容,也为众多亲子家庭提供了集研学旅行、亲近自然、寓教于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从“水乡寻梦研学路”一路往南,就进入另一条主打“农文旅融合”、再现丰子恺笔下乡愁的“果菊飘香子恺路”。这里不仅有斑驳的墙、古老的桥,还有飘香的果园、成片的菊海。目前,墅丰村的“子恺漫画村”即将试运营,子恺漫屋、子恺画校、子恺染坊等一系列配套将相继揭开面纱;周墅塘村则将利用种植菌菇的优势打造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国际蘑菇村”,在这里,丰子恺遇上了安徒生;稻香春丽桥、果香殷家漾与菊香白马塘,则充分利用农业优势,让稻田、菊海成为游客争相前来打卡的风景。

  “醉里吴越千金路”“两岸新风石泾路”“蚕花胜境河山路”“湿地水韵湘溪路”……2018~2022年,桐乡共启动10条市级和11条镇级美丽乡村精品线提档改造,形成“风雅桐乡 百花地面”的全域秀美格局。每条路线以沿线节点村(示范村)、景观设施等为载体,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人文内涵,将“盆景”串成“风景”的同时注重在农文旅的有机结合,让一个个美丽乡村尽情书写多点开花、丰富多彩的活力篇章。

三治融合 这里的乡风提神聚气

  高桥镇的越丰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三治融合馆”,每天一辆辆满载旅客的列车,就从馆正对面的高铁桥上飞驰而过。几年前,一条高铁、一条高速将村庄一分为三。村子区位优势瞬间凸显,社会治理难题也随之而来。为了破题,2013年,越丰村率先开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试点,逐渐理顺村里的大小事务,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自治为要,越丰村建立健全村务民主听证制度、村级重大事项商讨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的事项、程序和形式;村里有重大事项,如工程招投标、预设项目等统一由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再执行。法治为纲,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切实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助推基层综合治理和民主法治建设。德治为基,通过设立“道德评判团”,对村里的道德模范、先进人物进行评定,同时对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评议和曝光,让村民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同时,逐渐增强荣誉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自身实践,越丰村回答了乡村治理中“谁来治”“怎么治”“治什么”的问题,“治”出了乡村活力,“治”出了和谐有序。

  如今,“三治融合”为桐乡勾勒出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乡村图景:河山镇以“三治融合”积分管理为抓手,引导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中来,长效解决影响村容村貌的脏乱差问题;凤鸣街道新农村以“百姓议事会”为抓手,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研究制定整治方案,让昔日臭气熏天的邵家浜和周边环境蜕变成了“田园纵横交错、农家错落有致”的美丽乡村;就连乡村农贸市场的代表崇福集贸市场,也运用“三治融合”的理念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基层矛盾纠纷,希望在市场运营中为邻里守望、民众自觉、社会自治的愿景出一份力。

  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进程中,桐乡不断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在“三治融合”的基础上,以云治理平台为抓手,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治理手段,构建起党建引领、数字支撑的智治体系:出台“加快5G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到乡村振兴板块;搭建云治理平台、民情微信公众号、微嘉园微信小程序、微信群等云治理载体;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志愿者打造“三站合一”“线下收集+线上报送”等多种渠道,构建起“互联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

  让乡村人心“聚”起来、让法治风尚“树”起来、让乡风民风“美”起来……通过在自治、德治、法治、智治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实践,这片接沪融杭的热土,正绘制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桐乡样本。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35 桐乡:美丽乡村 踏歌而行 2020-11-23 浙江日报2020-11-2300004;浙江日报2020-11-2300006;浙江日报2020-11-2300015;浙江日报2020-11-2300007;浙江日报2020-11-2300014;浙江日报2020-11-2300016 2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