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欢歌 踏浪而来
—普陀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夏艺瑄 徐萍波 王哲莹
海上欢歌 踏浪而来
—普陀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夏艺瑄 徐萍波 王哲莹
你心中的幸福城市,是什么模样?
11月18日,“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揭晓,普陀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称号。
最具幸福感,普陀实至名归。行走在普陀,扑面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的滚滚热潮,放眼看到的是项目建设的风生水起,处处洋溢的是市民生活富足舒心的满足感。
近年来,普陀区把“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续写好“全景普陀”这篇大文章的基础上,以全省大花园建设为牵引,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全力打造精致高端、时尚活力、温馨包容的海上花园会客厅。
转型升级 重塑绿色产业
打造一座幸福之城,产业是支撑。
曾经的普陀,向海而生,因港而兴;如今的普陀,因开放而生,因改革而兴。
初冬的清晨,普陀马峙岛上,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船坞内一片忙碌。数名工人正操作10余组绿色修船新型装备,对一艘大型散货船进行船壳除锈作业。这里,没有传统船厂特有的嘈杂,不见漫天的扬砂、漆雾、粉尘,入眼是整洁有序的厂区。
这些改变,正是得益于工人们正在操作的新型装备“船坞精神”。除锈效率从过去的每小时8平方米,提升至每小时25至50平方米。从前需要上百把喷砂枪同时上阵,现在20台“船坞精神”便可完成,高效环保又经济。凭借这种绿色修船技术,今年以来,万邦永跃一直保持满负荷运转。
在普陀,发生在船舶修造企业的绿色嬗变,只是一个缩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普陀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发展。
传统产业绿色发展之路上焕发新生,新兴产业“无中生有”。近年来,普陀相继打造海洋生态创新谷、大健康产业园、影视创新产业园等一批创新创业的平台基地,实现从“0”到“1”、从无到有的跨越,最大程度集聚人才、科技、项目、产业基金等要素,逐渐成为创业创新经济发展的强力新引擎。2019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3.8%;今年上半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2.2亿元,增长28.6%。
围绕“2+4+X”产业定位,普陀聚焦生命健康、生物科技等重点新兴产业,出台“1+8”人才政策体系,打造舟创未来·普陀湾(上海)众创码头“人才飞地”、市“5313特色产业园”等才产融合平台,推出“人才贷”、畅通项目落地“绿色通道”等面向科创企业和人才的服务举措,形成政策引才、平台育才、服务留才的良好局面,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
新经济创造新动能,短板产业也实现弯道超车。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普陀加快推进油气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全国首单不同税号船用燃料油混兑业务,完成全国首单船用燃料油出口退税业务,自行研制的全国首制“舟山船型”供油船成功下水。2019年船用燃料油供应量占到全市的65%以上、全国的1/4,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油品出口145亿余元,增长55.3%,让不产一滴油的舟山,实现弯道超车,跃升国内第一加油港,跻身全球十大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港口之列。
碧海青峰 绘就美丽城市
打造一座幸福之城,生态是核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普陀,岛屿海洋就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
古诗有云“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普陀集中了浙江70%的海岛品牌旅游资源,“海天佛国”普陀山、“十里渔港”沈家门、“沙雕故乡”朱家尖、“金庸笔下”桃花岛、“战士第二故乡”东极岛闻名中外。
如果说这些资源都是自然赐予普陀的天赋,那么精心雕琢的画卷则是普陀人的一片匠心。近年来,普陀坚持海陆联动,铺好生态环境底色。突出重点,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到城市的角角落落。
近日,沈家门渔港内,几艘小型清洁艇正在开展巡逻作业。“根据潮水涨幅情况,每天早上6点半至下午4点半,公司派出7艘船在渔港内打捞固体漂浮垃圾,维护渔港洁净。”普陀海源港口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贤东说,以前一天能清理出1吨多垃圾,现在每天打捞的垃圾量减少了一半多,渔港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今年,具有611年建港史的沈家门渔港经过3年系统性全面整治,以靓丽的身姿,重回大家的视野。2016年底,普陀区承接了舟山市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设立工程指挥部,开始对沈家门渔港实施“大手术”。
如今,除了有专船专人清理海面垃圾,还有1艘1500总吨位的抓斗挖泥船,常年值守港湾清淤。为了从源头上保证“船舶污水不入海”,普陀区还陆续为800多艘大小船只配备了油污水分离装置。
3年整治成效显著:恢复生态湿地15万平方米,港湾海底清淤3.39平方公里、352万立方米,建设陆源入海污水截流管网3.5公里,每年减少污水直排300万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普陀区一、二类海水占比提升12.7%。
“只见海景,不闻海腥”,2019年普陀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5.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垃圾分类覆盖面上升至98.3%,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实施全域增绿计划,新增绿化面积3000亩。
共建共享
乐享幸福生活
打造一座幸福之城,宜居是底色。
衡量一座城市的品质,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来自阜阳的张蕾拿出手机给普陀投了一票。“生活在普陀,满满的幸福感。”如果有一座城市,能让你心生“此心安处是吾乡”,那肯定是感触到了温暖,让人安然!
事事都有“公平感”。秉持公平、共享发展理念,普陀统筹推进“幸福社区、美丽乡村、和美小岛”三大幸福细胞工程建设,深化安居工程、实施旧城改造、优化城乡环境、促进垃圾循环综合利用、改善交通设施、扩大创业就业、强化医疗惠民、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升教育文化服务水平和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如推进沈家门小学改扩建等一批校园工程,调整新居民子弟学校布局,促进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全面开展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深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全域覆盖。
时时都有“安全感”。普陀社会治理创新领先,持续打造普陀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升级版和“海上枫桥”升级版三大工程。2019年区级中心全年受理各类诉求8.1万件,96.5%实现只跑一次,群众满意率达98.6%。社会治理“普陀模式”去年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十大最佳案例,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和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一模式得到最高人民法院主要负责人点赞,建议普遍推广。
处处都有“舒适感”。舒适源于品质,品质得益于文明。普陀区历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根本,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建立完善57项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从治理环境“脏”“乱”“差”,到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再到突出提升人文素养,每一次文明创建的关键节点,都成为城市发展历程的鲜明注脚。乱停乱放的现象少了,争道抢行、随意掉头的现象少了,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让人时刻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善意,文明之花遍地盛开,文明成果惠及万千群众。
3年来,当幸福一次次来到这座城市的门口,这座城市的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一份子,都为普陀打开这道大门组合成坚实强大的合力。
推开幸福之门,踏上新征程,普陀踏浪而歌,将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