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绕城,再现灵动秀美港城
北仑治水为民,加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应 磊 谢 隽 董沙沙 魏还俊
清流绕城,再现灵动秀美港城
北仑治水为民,加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应 磊 谢 隽 董沙沙 魏还俊
东海之滨,港城北仑;绿水绕城,生态宜居。一个临港工业大区,却是亲水乐园,到处流水悠悠,碧波荡漾。这背后是北仑一系列治水举措,换来了“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的江南水乡美景。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对开。”北仑治水以民生福祉为导向,从河道治理、截污纳管、综合性的生态治水、海绵城市建设,到体现民生小事的“生态河埠头”打造,加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找到了一个“生态+文化”的治水新模式,让城市尽情“深呼吸”。
顶层设计,构建治水新格局
作为临港产业聚集区的北仑,如何走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还区域环境以青山绿水,治水是一项重要内容。这几年,北仑结合宁波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以区委“两整两提”专项攻坚行动为抓手,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源头治理,推进精细化截污纳管,以“河道水质提标”力争再夺“大禹鼎”为目标,自我加压、拉高标杆、精准施策,全域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建设,全面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系列举措并用,带来良好成效。今年,北仑第5次荣获“大禹鼎”并第2次升格为“大禹鼎”银鼎(2019年度)。1~10月,11个区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均满足功能区要求,全区535条河道中,90%以上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这背后,是北仑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了治水新格局。三年前,北仑就在宁波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累计投资6.2亿元,逐步搭建起完整的污水处理网络。2018年北仑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北仑区河道水质提标专项攻坚行动方案》,更是将水质提标工作列为区委中心工作之一,再次吹响了水质提标的“进军号”。
锚定目标,北仑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治水工作。各街道按照《北仑区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年)》《北仑区“美丽河湖”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北仑区“美丽河湖”评分标准(试行)》要求,全面建设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河湖。为了集中力量提升水质,北仑专门开展水质提标立功竞赛。
针对不同区域河流的具体情况实施“一河一策”,强化控源截污、排口整治,开展河湖生态修复和水系沟通。针对乡村水系的复杂情况,推进“清水绕百村”工程,陆续完成村庄水环境治理项目82个,成功创建了10条区级美丽河湖,打造小浃江、中河、梅山大河3条省级美丽河湖。今年,芦江大河被列入美丽河湖建设计划。
小浃江是北仑母亲河,曾经一度成为黑臭河。上世纪,小浃江养起了珍珠,千亩水域几乎全部被用来养殖珍珠蚌。密密麻麻的毛竹桩一根接一根,远远望去江面上黑压压的一片。随着小浃江的繁荣,上下游两岸也开始聚集起工厂、民居、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全部倾倒进了小浃江。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北仑区政府成立了小浃江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指挥部,对小浃江河道治理工程进行总体规划,包括河道生态系统修复、堤岸改造、水系整治、水质保护、休闲娱乐、沿岸绿化等多项工程。现在的小浃江更是一幅立体的生态河道画卷,流水、公园、湿地、河边小径相得益彰,江畔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依托碶闸古桥和两岸人文景观,小浃江还被打造成一条“留住乡愁”的文化河,浃江风情馆、龙舟赛、浃江文化节、新老碶闸、古桥……都记录着她的历史。
民生导向,治水提升群众获得感
在治水全过程中,北仑自我加压,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也因此,北仑的治水工作又多了几分民生温情。
每天夜晚,柴桥街道新曹村村民不约而同来到芦江畔。江面喷泉映衬着灯光,显得分外多彩。村民或闲聊,或跳广场舞,洋溢着浓浓幸福感。依水亲水,村民的幸福感来源于治水。
曾几何时,芦江水面上的浮萍和水草越来越多,河水没那么清澈了,河面上还时不时能看到白色垃圾。洗衣粉搓出来的泡泡都流到了河里,加上生活污水,芦江的自净能力几近超限。
污染在水里,源头在岸上。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推进,在区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新曹村启动截污纳管,生活污水被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施工后,村道也一并翻新,沿河乱糟糟的“私家菜园”被清理掉了,开辟出一块平整干净的空间。
治理之前,芦江水质不稳定,加上淤泥日积月累,影响了部分河段行洪排涝。为此,北仑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清除河道淤泥90余万立方米。清理出来的淤泥还能“变废为宝”,实施就地转换复绿,用于柴桥花卉种植所需的绿化土壤及河堤两岸绿化等。河中还放养了白鲢、花鲢等各类鱼苗共计140万尾,构筑起河道生态“生物链”,促进芦江水生态系统修复。如今,芦江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水及以上。
此外,芦江还启动水系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是宁波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点之一。该工程围绕“还原”和“保护”做文章,不搞大拆大建,不生搬硬套现代审美,以河道原生态肌理为底,搭配生态护坡,木栈道、亲水平台点缀其间,让芦江多了几分亲近感。
芦江新曹段安装了3个景观喷泉,夜间配合灯光效果,有一种在城里公园看夜景的感觉,吸引不少外村的人前来“打卡”。
更重要的是,沿河建起了生态河埠头。生态河埠头用的也是河水,只不过是用水泵把水从河道里抽上来的,最后这些洗涤污水会排入到污水管网,实现污水零直排。腿脚不便难以下蹲的村民,更是感到体贴和方便。
生态河埠头景美人欢。今年以来,这样的生态河埠头北仑已经建设投用123个,成为居民洗衣交流好去处。一方面治水有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居民生活所需。北仑聚焦民生小事,创新建设生态河埠头,将河埠头“上岸”,把洗涤污水截污纳管,达到便民与护水两全其美的效果。
不同类型的河埠头,根据各地特色因地制宜改造。为此,该区专门发布20套河埠头设计方案,供相关地区选择使用。以环保实用、便民实用、节约实用为原则,相关部门和属地协同配合,推行建设、实施改造,灵活采用河道引水型、池塘取水型、溪坑取水型、水库引水型4种用水模式,使一大批水质差、环境脏、管理乱的传统河埠头“脱胎换骨”。
生态河埠头改建是一项民生实事,它的生态变迁体现着北仑治水的“民生”导向。
智能治水,
实现水环境管理科技化
治水是一场系统且漫长的硬战,而常态化水环境监管是一个难题。北仑以建设数字河道、搭建数字管网、强化数字监控为载体,以城区主要河道岩河为试点,打造“测、管、治”一体化“科技精细治水”治理链。
“测”,发现问题。构建天地一体智能监测网,动态及时地发现河道水质问题,为河道水环境监管安上“千里眼”。“固定式水质监测点+无人船”相结合的监测网络:梳理区内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各种污染源信息,开展自动化水质监测,投资500万元建设物联网水环境在线综合监测系统。通过“固定式水质监测点+无人船”的方式,实时进行水质监测,实现全天候监管,通过无人船连续监测,描绘全区河道水质“画像”。空中无人机监测:对人工河道通行困难、盲区频现的区块,利用无人机三维成像功能,全方位、无死角地巡查河道,弥补传统巡河、治水的短板,提高巡河效率。
“管”,分析问题。以“测”发现的流域水质问题为指引,通过无人船、雨水井传感监测仪、管道机器人、云计算等一系列的科技手段形成“组合拳”进行水质问题分析,直击可管可治的管道问题源头点。无人船搭载了水质监测传感器、专业声呐、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在线实时连续水质数据采集、远程巡河、高效水底探查等多种功能。可以边走边测,避免现有监测手段难以满足溯源分析要求的窘境,通过声呐扫描,抓河道周边的暗管,摸清沿河两岸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河道水质实时连续“画像”并进行颜色渲染,为下一步精准治污提供技术支撑。雨水井传感监测仪锁定问题管道排污口。在无人船框定污染范围内的排口中悬挂雨水井传感监测仪,诊断排污口健康状态,锁定雨污水管网问题。管道机器人给雨(污)管网做“肠镜检查”,“透视”管网漏水点。在排口锁定的基础上,小型机器人钻进管道内查找修补漏水点,给雨(污)管网做“胃镜治疗”,“透视”地下管网的“健康情况”,实现精准靶向治理。
“治”,解决问题。按照“管”出来的分析结果和制度化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奖惩机制,借助智能治水平台和大数据模型,确保“测”出来的问题全部落实到位。借助大数据模型,科学调度生态补水。对于因气候等因素引起的突发性水质异常,通过水质、水文等数据分析结合系统内置多种水动力污染扩散模型,进行快速模拟,掌握污染发展态势,情景模拟生态补水效果,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北仑区岩河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已制定完毕,境外引水、水库放水、再生水补水等措施正常态化施行。搭建智能治水平台,把实体的治理链连上大数据,让未知变可知。通过GIS、物联网等技术搭建智能治水平台,整合监测网、河网、管网、排口4张图,全面掌握水环境质量,污染智能分析并及时预警,快速识别污染来源,实现全域环境综合分析、工作成效、任务进展的可视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