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对健康知识,科学比热忱更重要

  有些东西,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近,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成爆款新闻。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零食之一——薯片。

  最近,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一份报告,对热销的15款进口和国产薯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有3款知名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较高,超过了2000微克/千克。因丙烯酰胺属于2A级别的可能致癌物,一时间“XX知名品牌薯片检出致癌物超标”引爆网络。网友们纷纷表示:手上的薯片再也不香了。

  这条新闻之所以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是因为薯片实在是太常见的零食。人们追求健康、有品质的生活,对健康养生等话题自然也越来越关注。当“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这样的专业词汇,又与“可能致癌物”沾边,无疑容易触动到消费者敏感的神经。

  中国有句古话叫“关心则乱”。正因为人们关心健康、关注养生,才更容易迷失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中。相信大部分人对朋友圈里的各类“健康养生科普文”并不陌生,但其中却不乏似是而非的“伪科学”,吸人眼球的标题背后文章内容往往并不严谨,还可能引起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正如此次“薯片门”中,“超过了2000微克/千克”也不能等同于“致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称,丙烯酰胺的毒性和摄入量相关,按照50千克体重的成人来算,要吃掉2000千克薯片才有可能中毒,而“2000千克薯片”显然不是常人能够消耗掉的。面对不断发酵的新闻,深圳市消委会也专门发文回应,某些说法并不科学,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那这次“薯片门”是一次毫无意义的乌龙传播吗?显然不是。它更像是一堂健康科学知识的小测验。透过它,我们既看到了公众对健康生活的高度关注,也认识到这种热情与关注必须具备科学与理性才真正有意义。公众健康知识水准的提高不仅关乎健康素养,更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此次深圳市消委会就通过媒体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希望通过需求侧倒逼供给侧,促进行业和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条件,同时也希望更多消费者了解丙烯酰胺这类物质的存在,科学理性对待,避免摄入过多。换言之,企业和消费者都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积累知识。若能通过此次暴热的“薯片门”,公众开始了解并关注丙烯酰胺,并倒逼企业提高标准生产更健康的产品,那这次传播就是有现实意义的。

  薯片之后,或许下次还会出现薯条、薯饼等类似的事件。只要公众对健康和养生的热忱依旧,朋友圈里就会有不断转发的科普文。我们有必要练就“让子弹多飞一会”的功力,提高媒介素养,筛选出真实有意义的信息,不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有关部门也应及时站出来起好引导作用、提供权威信息、制定法规标准,面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人人都能正确掌握健康知识,才能真正撑起一个健康中国。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对健康知识,科学比热忱更重要 2020-11-18 21687417 2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