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西湖西溪:共生共荣,书写宜居样本

——杭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纪实(上)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

  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宜居城市”,是总书记对杭州的期待与重托。如何不负所托、写就“双西”生态高分报表?7个月来,从宣布建设“湿地水城”到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杭州以保护为先的“双西合璧”方案实现“双西一体化”提升,“合璧效应”在国庆长假成效初显:“双西”共接待游客327.8万人次,西湖的游客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3.4%,而西溪的游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7.2%。

  这个秋天,在西湖西溪,杭州继续奋力书写“春天的故事”。一场践行总书记生态先行理念的景域实践,正逐渐走向深处。

  浓抹生态

  实现颜值精彩蝶变

  11月的西溪,秋阳乍暖还寒,绿意依旧盎然。

  我们遇见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刘想时,他正在中心附近的一处野塘边查看水质。不远处,一块电子监测屏半掩在叠翠间,几个实时跳动的数字依稀可见:浊度8.12NTU、溶解氧7.12mg/L。

  湿地多塘,但以往塘与塘之间几乎互不“交流”。为了增加水的流动性,提高观感度,湿地公园正在试点通过暗管将湿地内的野塘连通起来,并通过电子设备对水质进行24小时监测。刘想说:“总书记牵挂西溪的水,这对我们来说既是鞭策也是动力。”

  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春天时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仅牢牢刻在了“刘想”们的心中,更为西溪湿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些年通过各种措施,西溪湿地整体水质和透明度有了不同程度改善,但水体观感度与西湖相比仍不算理想。所以今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调研,厘清家底、发现问题。”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何蕾说,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

  这种细节上的变化,有时候小到只关乎几厘米的水深。比如通过数月的观察与专家研讨,生态研究中心发现观鸟区的浅滩水位常常会没过石头表面,这让很多鸟类无从落脚,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所以湿地方面正在考虑设置闸门,以便更好地控制水位线。

  “今年以来,鸟类多了5种,植物添了15种,昆虫增加了25种。”刘想对西溪的细微变化如数家珍,“环境是否变得更好了,小鸟是会用脚投票的。”

  深蹲,是为了更高的起跳。在10月底举行的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推进大会上,杭州亮出十项硬招实招,提出全力打好一体化保护提升组合拳,其中“第一招”就直指西湖西溪的水环境和原生态保护修复——接下来,杭州要加快推进西湖高效降氮、持续保持良好水质。同时也要用好西湖治水经验,高标准推进西溪污水零直排,加快改造提升原有沉砂池等引水设施,科学论证三江口引水工程方案并加快落地实施,确保西溪湿地水质明显提升。

  “道法自然,就是要淡妆建筑、浓抹生态,实现颜值精彩蝶变。”杭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推动“双西”形成良好生态系统,使西湖更加眉清目秀、诗情画意,让西溪更加古典宁静、浑然天成,充分彰显“真山真水园中城”的独特魅力。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共享生态

  打造高品质绿色空间

  “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7个月前,观光电瓶车驾驶员蒋晨杰载着总书记一行考察西溪湿地,总书记当时在现场说的这句话让他一直牢牢记在心里。

  蒋晨杰特别想让总书记再来看看的,是西溪湿地周家村和洪园交界处一段一公里的石板路。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湿地原来分属两个城区,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园区两家管”“一张票逛不全一个公园”等情况。以前,电瓶车开到交界处便不能前进,需要游客步行游览,很影响体验。“现在这段路刚刚打通,连接起了东西两个园区,有了这一公里,西溪湿地的电瓶车线路就全部贯通了。”这段话,是蒋晨杰上个月刚刚在解说词里新加的部分,他说要让更多人了解湿地的变化。

  在此之前,西湖和西溪也在积极思考,怎么迈过部分区域管理“碎片化”这道坎。如何践行总书记的嘱托,打造一片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今年6月,西湖西溪一体化发展正式启动,其后一系列新的举措检验杭州的“识变之智、求变之勇”,把总书记的要求一步步落细落实——

  西湖与西溪景区“化零为整”,实现了“一张票通游”“一条路线通行”“一辆电瓶车通达”“一路数字公交通联”。

  还景于民,精心打造人民的大公园。今年3月总书记走过的绿堤,在10月底已免费向公众开放。西溪免票开放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5.79平方公里。在做好稀缺性动植物和原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未来还将推动更多区域向公众免费开放。

  数治景区,让游客的体验更舒畅。11月11日,“双西”景区的11个停车场主动“撤杆”,试行“无杆”支付,预计在12月将实现“撤杆”全覆盖。

  “我们将加速一体化进程,坚持惠民利民目标不动摇,加速‘两西通道’‘环西溪绿道’等惠民举措见效,凸显‘去景区化’的特质,打造高品质绿色空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主任翁文杰说。

  厚植文化

  力争“双西”跃升“双遗”

  如果说数字公交让“双西”之间有了物理连结,那么打好文化牌,则可以让西湖西溪产生化学反应。

  双手一捻一挑,一条条竹篾上下翻飞,一个造型古朴的小花篮渐渐成型。坐在西溪湿地的竹编铺前,54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洪立萍熟练地向游客展示这项几近失传的编织技艺。对她来说,关于西溪的回忆,就被拢在这一只只五彩的小花篮中。

  “这项手艺是奶奶传下来的,现在总书记鼓励我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我感到特别兴奋。”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西溪考察时的情形,洪立萍至今仍激动不已。当过西湖船娘,又见证了西溪嬗变的她,对“双西合璧”后的变化感受尤为敏锐:“西溪的游客量明显增加了,国庆时起码多出了两三成,很多都是游完西湖直接过来的。他们对这种民俗文化很感兴趣。”

  从“双西”看,西湖西溪要从“城市景区”向“公园城市”转变,最重要的正是厚植文化。近年来,西溪湿地不断发掘“龙舟胜会”“花朝节”“西溪小花篮”等别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民俗文化,既让非遗活态传承,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

  一体化发展态势下,文化与产业不断链接。前不久,杭州发布“宋韵遗芳、爱情诗路、苏风流韵、北街梦寻、忠义传奇、金石魅力”等六大标志性文化项目,以此为引领,推动西湖西溪区域内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博物馆等整体提升,深度挖掘“双西”的文旅资源。

  对于“双西”接下来的发展图景,杭州目标明确:一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有效运用西湖申遗和遗产保护经验,借力打响西溪湿地品牌,2025年前将西溪湿地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力争早日推动“双西”向“双遗”跃升。

  不止“双西”,杭州还在谋划一张更大的文化地图。“我们有一张申遗预备名单,南宋皇城遗址、钱塘江海塘遗址、天目窑遗址、新登古城墙等都在内。”杭州市园文局世界文化遗产与名城保护处处长郎旭峰说,今年6月,杭州成立了首个世界遗产联盟。接下来将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联动合作、串珠成链,助力杭州打造世界遗产群落。

  美美与共,方能各美其美。这是城市真正的诗意,也是久久为功的活力所在。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西湖西溪:共生共荣,书写宜居样本 2020-11-17 浙江日报2020-11-1700012 2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