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最美绿道

文章导航

见山望海 绿韵普陀

  简介

  舟山群岛新区滨海绿道-普陀段始建于2013年6月,全长6.5千米,平均宽度为40米。绿道全程临海,起于半升洞,止于莲花岛,与普陀山、朱家尖隔海相望。它是普陀区最早的绿色专用慢行通道之一。绿道将“绿色生态”与“海岛文化”巧妙融合,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诗篇。

  特色亮点

  绿道利用海塘改建,背靠东港城区,面朝东海,与普陀山岛、朱家尖岛隔海相望。朝可见旭日东升,暮可望渔港灯火,沿途欣赏山海景观,集健身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

靓化城市 颜值担当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舟山城市规划,正像帕特里克·格迪斯笔下描述的那样,绿色发展。

  在舟山,“绿道”这个舶来词语,当地居民已不再陌生。在这里,自2014年启动推进绿道建设以来,舟山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契合舟山“山、城、海、岛”的自然空间格局特征,总长280余公里的主干绿道网正在悄然塑形。

  “我们突破传统绿道的规划理念,强调因地制宜,规划以城乡观光绿道为骨架,以滨海风情绿道为线索,以山林健体绿道为脉络,以礼佛亲海绿道为特色的城乡绿道。”舟山市普陀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舟山城乡绿道连接城区与各乡镇,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持系统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万亩滩涂造新城,构建滨海新绿道。1991年,东港开始围海造城,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已然崛起。2013年,依托千丈海塘,打造了一条集生态游赏、文化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绿色滨海廊道。

  滨海绿道,山海交融。绿道全程临海,起于半升洞,止于莲花岛朱仁民艺术馆,以朱家尖跨海大桥为界,分南北两段。绿道北段融入莲花洋公园,南段紧靠海滨公园,与普陀山隔海相望,形成了“山”“海”“佛”于一体的普陀特色绿道体系。

  绿道呈南北走向,以绿为线,串联起“城市绿圈”。

  绿道将节点串联成线,以线构成环,由环带动面,构筑具有普陀特色的点、线、环、面全方位多维度特色绿化体系。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沙朴树、乌桕、红楠等绿化树木疏密有致,一步一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标识牌、自行车驿站、直饮水点、观景台、景观小品等各类市政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各项管理措施有序到位。

  绿道充分利用滨水路径、公园园道等现有资源,打造成集生态游赏、文化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路面材料选用彩色乳化沥青面层,与一旁的绿色防护林交相辉映,进一步提升普陀滨海之城的颜值和气质。沿路或景观码头,或草坪花丛,或亭台楼阁,或雕梁画栋,成为全景普陀“一路一景、一路一色”项目打造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普陀滨海城市绿道的最大亮点便是海景、绿意、禅意。在这里,你可以散步,也可以慢跑,亦或是骑行环岛,洗涤心灵,物我两忘,感受大自然的呼吸,寻求惬意。在这里,你可以寻一个相对宁静的清晨,亦或是喧嚣散去的黄昏,沿着绿道,吹着海风,凭栏远眺,海天一色处,或有海鸟轻盈掠过,美景如斯!

互动体验 和谐共享

  城市绿道不断延伸,埋藏着人们对田园城市的寄望。随着城镇化加快,绿地面积被挤压、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是不少城市的通病。身处钢筋水泥森林的都市人,从心底呼唤山水自然的回归。为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理念。舟山群岛新区滨海绿道就是对这种理念的生动践行。

  绿道建设作为舟山推进“海上花园城”建设的重要媒介和路径,普陀区认为,绿道建设对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引导居民低碳生活、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彰显新区形象魅力等至关重要。

  绿道串联起朱家尖大桥、海滨公园、莲花洋公园、海鲜夜排档等主要公园、景点,直接受益市民达10万余人。沿线设置亭、廊、水榭以及休息平台设施,以满足市民不同的休闲活动需求。

  一车两轮,轻装上阵,吹着习习海风,沿着滨海绿道骑行,享受零油耗、零排放的快乐。敞开胸怀拥抱大自然,让生活的琐事都随风而去。一体化的绿道IC系统,更好地融入市民的日常出行和生活中,为大家茶余饭后漫步期间、享受生活指引方向。

  绿道连接普陀大剧院、露天文化广场和520幸福街·潮生夜市,夜幕降临,人们漫步其中,吹着习习海风,跳着广场舞,尽情地享受着滨海之城的夜生活。或坐在休闲椅上,交谈着悄悄话;或放空思绪,凭栏远望,将生活的琐碎与烦恼一并交给大海,随浪花渐行渐远。2018年搬至绿道沿线的沈家门夜排档,点燃了普陀夜经济。人们尝鲜品酒会友,观山望海,体验着别具风情的舟山绿道。

  在普陀绿道附近,东港滨海之畔,每年都有舟山群岛马拉松等国际赛事在此举办,尽显城市的运动风貌。每年都有大小不一的绿道健身活动在此举行,于山海之间,体验别有风味的滨海风光。绿道摄影比赛,一帧一画,定格最美瞬间。

  城市绿道不仅是市民的心灵通道,连接了城市与田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更是城市发展的理念通道,不仅种草植树,更用理念铺路,只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文化传播 历史传承

  蓝天、白云、碧海、绿道,在这里生态与人文共具,禅意与静谧共享,一幅绝美的绿色画卷在东海之滨徐徐展开。

  舟山市普陀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本岛区域构筑城乡一体、山海相连、低碳节能、衔接方便的绿道网络系统,很符合当下舟山的发展需求。普陀滨海绿道的贯通,不仅实现了“5分钟公园圈、15分钟健身圈”,更成为连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纽带,成为魅力普陀的一条靓丽风光带。

  绿道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元素,注重海岛元素、莲花洋文化和普陀山佛国文化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呈现。行走绿道,不仅可以观山看海,一览怡人的滨海风光,还能体验深厚的佛教文化,感受魅力人文普陀。

  普陀文化精舍、听潮苑、莲花广场、碧海绿茵、天香草坪、明园、宋院、翰墨院……各具特色的绿化组团造景,仿宋、明、清代园林风格建筑及植物造景组合,传递了海岛古韵文化。

  “历史文化不是锁在保险柜里的古董,而是一种活着的资源。只有让人们不断地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不断地将它发扬光大。绿道体系将其触角伸入这些建筑,用绿色把这些历史遗迹、文化点位围合起来,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进入群众的视线;用绿道把它们与广大市民联系起来,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来体验、来感受它们。而更多的关注,将带来更好的传承与保护。”普陀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绿道北端800多米的长堤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笑容可拘、栩栩如生的罗汉雕塑,面朝碧波万顷,拥抱着莲花洋。“行舟莲花洋,罗汉喜相逢。夕阳微风渡,向望普陀山。”绿道面朝莲花洋,市民、游客可以放眼莲花洋上美景,萌发一种即将登上佛教圣地的清穆心情。

  普陀区通过绿道体系建设,以生态保护“文态”,对于保护和提升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品质,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仅丰富了绿道体系的内容,也给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浙江日报 最美绿道 00018 见山望海 绿韵普陀 2020-11-12 浙江日报2020-11-1200008;浙江日报2020-11-1200010;浙江日报2020-11-1200011;浙江日报2020-11-1200012;浙江日报2020-11-1200015;浙江日报2020-11-1200009;浙江日报2020-11-1200018 2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