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2010年,2000多位浙江消防员给10年后的自己写了封“梦想之信”。如今——

穿越10年,重温旧梦惊喜几何

  如果有一天,你收到一封10年前写给自己的信,会是怎样的心情?

  最近就有一群年轻人,收到了这样的信。拆开信封的那一刻,过去的10年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红十字会等发起“中国红十字世博爱未来行动”,推出“我的2020年梦想”主题活动,浙江省消防总队积极响应,全省累计2000多名消防员给10年后的自己写了信。这些信写好后,保存在中国红十字会。如今,10年到期,红十字会向当年的写信人寄出了10年前写给自己的信。

  11月9日,是第29个全国消防日。近日,记者在这些信中,挑出了具有代表性的3封,并找到了它们的主人。从这3位消防员10年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成长、社会的变革、祖国的发展。

  10年历程,惊喜连连,面对下一个10年,他们也有了更多期待。

日渐硬朗 对群众对家人温情不变

  人物:嘉兴南湖消防救援站副站长朱灯文

  关键词:成长

  来信节选:“10年后的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好丈夫、好儿子,但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

  10年间,朱灯文从一名长发飘逸、面目白净的秀气男生,变成了脸庞黝黑、眼神坚毅的硬汉。前不久收到的这封10年前写给自己的信,又把他的思绪拉回到了2010年那个秋天。

  朱灯文的家在杭州萧山,从小生活条件优越。那一年,在曾是军人的父亲鼓励下,他离开大学校园,来到消防部队。

  朱灯文记得,写信的那几天,他正在参加新兵集训,艰苦单调的训练更加剧了他对家乡、家人的思念。“那天晚上,营房外响起了军旅歌曲《想家的时候》,我鼻子一酸,拿起笔,把对未来的畅想,写在纸上。”

  “这封信我是躲在被窝里写的,生怕被战友看到笑话,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恋家。”说到这儿,这个身高1.85米的大男孩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接下来的10年,朱灯文不断战胜内心的柔弱,一次次冲入火场、一次次飞身救人、一次次参与抢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消防战士。10年来,他先后参加各类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及社会救援1600余起,成功救援被困群众120余人,并多次立功受奖。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位当年多愁善感的男孩,变得越来越硬朗。而这份“硬”气,朱灯文也在无意中传递给家人。面对父母的关心,他有时会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记得有一次,朱灯文的父母来消防队看望他,正好碰到他那段时间工作不太顺心,就有点大声地说:“叫你们不要来,怎么又来了!”

  “我清楚地记得,爸妈离开时失落的神情。”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朱灯文到今天还显得非常自责。2018年,朱灯文的父亲得了重病,弥留之际,他拉住朱灯文的手说:“今后,这个家就要由你来扛了。作为消防员,要有刚强的意志,对家人、对群众更要有温情和耐心。”

  “父亲的话对我触动很大,他去世后,我认真反思了很长的时间。”朱灯文说,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决心再一次改变自己。

  朱灯文的同事,南湖消防救援站站长陈跃富说,从那以后,他发现,朱灯文嗓门没那么响了,会每天给家人打电话,也更关心身边的队友了,当年那个充满温情的男孩仿佛又回来了。这份温情,又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更多的群众。

  2019年初起,朱灯文组织消防员开展针对独居老人的“敲门行动”,一年间,他们已和80多位老人签订结对协议,每周至少上门一次陪伴老人,为他们传授安全知识,提供生活服务。不少老人说,看到小朱,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

  今年7月,朱灯文又和队友来到安徽铜陵,参与抗洪抢险。在抢险之余,他和队友们为群众开展各种服务:用冲锋舟帮他们转移物资,为做饭不方便的老人、孩子提供餐食。返回浙江前,朱灯文又组织30多名消防员,在驻地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的10多个教室里留下了图文并茂的黑板报,用深情的语言感谢该小学为他们提供了温馨的临时驻勤点,同时寄语师生们不负韶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学后,看到黑板报的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感动,学校还利用黑板报题材给学生们上开学第一课。

  “收到10年前自己写的那封信,我反复看了好几遍。10年来,我在不断地成长,但不变的,是内心那份温情和善良。相信再过10年,我依旧是那个善良温暖的少年。”

服务升级 用热情高效换群众便利

  人物:龙泉龙渊消防站副站长陈懋坤

  关键词:变革

  来信节选:“10年后的我,如果当了干部,一定要热情、高效地为大家服务!”

  10月23日上午,在龙泉市消防救援大队见到陈懋坤时,他正在通过政务网审批辖区某娱乐场所开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材料。因为事前大队监督检查人员对该场所进行的实地核查合格,所以,在核验各项材料手续齐全后,仅用不到10分钟,他就点击了“合格”审批键。

  “整个审批过程,前后不到一个星期,对方也不用反复来大队办理。”陈懋坤说,这10年的变化,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社会在不断变革,而他,既是变革的亲历者,也是参与者。

  2010年,陈懋坤离开东阳老家,来到龙泉消防队伍。一路上,车里反复播放着当年非常火的歌曲《下个,路口,见》,可陈懋坤的心情却没有歌里唱得那么欢快,他还在为家里的事情烦恼。

  “当时,我家正准备开一家食品加工厂,其中一个证,前后跑了一个多月还没有跑下来。”陈懋坤说,初到消防队,他也发现一些群众在进行消防项目审批时,需要来回跑多次,也要跑很多部门。所以,在给10年后自己的信中,他写下了希望政府部门更高效,群众生活更便捷的愿望。

  在消防队伍的10年里,陈懋坤获得了很大的成长空间。201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云南昆明的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两年后,他又以消防指挥员的身份,回到龙泉市消防大队。

  而这10年间,消防救援队伍发生了巨大变革。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安消防部队全部退出现役。50余年的消防现役史告一段落,但消防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继续肩负使命。

  “脱下军装的那一刻,我心中有些不舍,但我们知道,这都是为了这份事业有更好的将来。”陈懋坤说,身份转变的同时,他们的队伍也从一支单纯的救火队,变成了高效、全能的服务队。

  抓蛇、开锁、找走失的小孩……现在,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陈懋坤说。就在采访的中途,他还接到一位群众求助:居民楼下有个巨大的马蜂窝,已经蜇伤好几个人。陈懋坤马上带着两名消防员前往现场,迅速将马蜂窝摘除。

  这10年中,让陈懋坤体会更深的,还有消防政务方面的变革。“比如,我们过去办消防审批,需要申请者提供大量文件。大多数申请者无法一次提供,需要往返多次,而通过改革,目前已清理消防规范性文件300多个,取消审批前置条件10余项,大大减轻了申请者的工作量。”陈懋坤说。为更好地便利群众,丽水消防救援机构还和建设、人防等部门建立了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预约服务”机制,真正让办事的群众做到了“最多跑一次”。

  陈懋坤说,消防体制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在参与变革的同时,他和他的家人也享受着变革带来的便利。比如,前段时间,他在龙泉城区买了套房子,只用一周就办好了所有手续。“我父母还在继续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运输,前段时间新开一个企业,不仅不需要来回多次办理证件,而且新建的厂房还有补助,相关部门也会帮忙进行产品推广。”

  “10年前的我:来信已经收到,你的愿望都实现了。将来,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便利。”前几天,陈懋坤给10年前的自己写了一封“回信”,告慰当年那个烦恼的少年。

家乡近了 污染矿转型贫困县摘帽

  人物:缙云县五云消防救援站装备技师袁海

  关键词:发展

  来信节选:“希望10年后,我的家乡能够摆脱贫困,乡亲们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

  袁海的家乡在云南富源,10年前的一纸入伍通知,将正在当地煤矿打工的他,带到了2000公里外的浙江缙云。

  “那一天,我坐着车离开煤矿,窗外的景致十分荒凉:黑色的煤灰,黑色的路,光秃秃的山峰,灰蒙蒙的天。”袁海说。当时的富源,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很多群众的生活都很拮据。煤矿开发虽然富了一部分人,却也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一路上,我都在想,我的家乡,什么时候也能变得像城市一样富裕、美丽!”

  袁海在给10年后自己的信中,表达了对家乡摆脱贫困,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愿望。而这10年正如他所愿,家乡在不断发展。

  “每次回到家乡,我都能发现变化:道路宽了、房子高了、乡亲们的日子好了。”袁海说,他感到变化最大的一次探亲,是2017年。

  “第一个变化,是家乡近了。那次,我坐着高铁,12个小时就到家了。”袁海记得,第一次来浙江时,他汽车转火车,整整花了50多个小时。2016年12月,沪昆高铁全线贯通,来往两地的时间只需原先的四分之一。

  更让袁海感到欣喜的,是家乡正在不断变美。一些污染严重的煤矿和企业被关停,有的已转型成景区,更好地带动乡亲们致富。

  那一次,袁海刚到家,就被几位当年一起打工的工友邀请,到曾经工作过的煤矿去玩。“我心里想,那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又脏又乱,但拗不过工友们的热情,我还是去了。没想到,一下车就惊呆了。”袁海说,那个煤矿,已经变成了景区,当年的矿井,成了震撼人心的四层溶洞,堆煤的广场,变成了一片月季花海,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工友们也从煤矿工人变成了景区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好了收入也增加了。

  “在和工友的聊天中,我知道,这几年,富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了,旅游业已成为主要产业之一。”袁海说,这个景区,通过向附近农户租地,极大地带动了农户增收。除了每年每亩地租金600元,还解决了当地约200人的就业。

  那次结束探亲回浙江的路上,袁海特别留意了窗外的景色。他发现,灰蒙蒙的天变蓝了,荒山也恢复了绿色。

  今年再次回家探亲,袁海又听说了一个好消息,他的家乡,在去年就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环境不断好转,不少城里人也慕名而来。

  “今年,我家也盖起了新房子,开起了农家乐,前几年一直在广州打工的弟弟也回来负责农家乐的经营,我们全家收入比10年前增加了好多倍。”袁海说,他还发现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曾经那个贫穷、偏远的老家越来越像城市,便捷、繁华。

  这一次,袁海还从家乡领到了一个新任务,向缙云介绍、推广富源,促进两地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我从家里带来了500本宣传册,休息时间,会向周围的人说说我的家乡,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那里。”袁海说。而作为第二故乡的缙云,袁海更是亲历了它不断变高、变新。“记得我刚来时,这里还是个老旧的县城。现在,到处是高楼、宽阔的大街,和大城市一样了。”袁海说,从富源和缙云的变化中,他体会到了城市带来的美好生活,更感受到了祖国这10年的飞速发展。

  这几天,袁海又一次给10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10年后,希望我的家乡能够和大城市越来越接近。每一个村民,都能充分享受到一线城市的生活便利和医疗、福利。”他相信在2030年10月拆开这封信时,一定能够收获更多的惊喜。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9 穿越10年,重温旧梦惊喜几何 2020-11-10 浙江日报2020-11-1000007;21601792;浙江日报2020-11-1000010;浙江日报2020-11-1000011 2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