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科技感、满满国潮范,记者带你逛逛这个国字号展会
融合文旅,从跨界到跨越
本报记者 陆遥 何贤君 杜羽丰
一张看上去平平无奇的纸,却可以像布料一样反复水洗、揉搓;一条神奇的“机器狗”,竟是景区的巡逻员;出门旅游不用找酒店,一套可以移动的智能起居室就能满足需求……这个周末,我们逛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展会。
11月8日至10日,第15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自本届开始,展会增加了旅游版块,也由此成为第一个致力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字号”展会。
新的展会,新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惊喜。现场,2300个国际标准展位让人眼花缭乱,不仅有科技感十足的互动体验,更有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激烈碰撞,可谓百花齐放。文化和旅游是如何在这场展会上深度融合的?我们一探究竟。
文旅 融合
讲好“诗和远方”的故事
步入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地球仓”是第一个吸引我们的产品。这个仅有30平方米的小房子,面前是一大排落地窗,顶上铺满了草皮。透过落地窗往里看,一间装修精致的起居室映入眼帘。“它特别适合玩户外的人,相当于一个可以移动的酒店。”地球仓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蒙带我们走进“地球仓”。
“在APP上预订房间后,直接刷脸、刷身份证就可以入住了。”李蒙指着门口一套智能入住系统告诉我们。走进房子,客厅、厨房、厕所一应俱全,沙发茶几简约有格调。“在哪里睡觉呢?”我们好奇地问。李蒙按下一个开关,只见一张床从天花板上缓缓落下。“不仅住得舒服,室内空间利用率也很高呢。”李蒙笑着说。
千万不要小瞧这个小房子,它集智能、便捷与环保于一身。李蒙掏出手机,点开“地球仓”APP,房子的用电用水情况一目了然。更让我们惊叹的是它还自带污水处理系统。“地板下面就装有污水处理器,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直通屋顶,用来浇草,实现循环利用。”
“地球仓”所在的展区,也是本次展会的点睛之处——以心灵四季·美丽中国、文旅融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序馆。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展会更好玩了。为了讲好“诗和远方”的故事,展会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融入其中,多渠道多方式增强展会的互动性体验性,提升人气,全力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国样板”。
“行”板块的房车帐篷展区,通过实景展览房车帐篷文化;“游”板块的美丽中国馆和诗画浙江馆,集聚了全国各省区市和省内多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及旅游衍生产品;“购”板块更是引进专业文创团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发“城市伴手礼”文创产品,将文化和旅游完美融合。
“针要握直,耐心、细心、用心是诀窍。”仙居花灯手艺人陈彩平的摊位上围满了人。五颜六色、造型别致的花灯一字排开,让人流连忘返。
仙居花灯上的花纹,必须用直径0.25毫米的绣花针一个眼一个眼拼接而成,工艺极其复杂。过去,传统老套、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的仙居花灯很难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在文创团队的打造下,仙居花灯“摇身一变”,成了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提花灯。“卖产品也是卖文化。花灯成了仙居的‘城市礼物’。”陈彩平说,改造后的仙居花灯细巧精致,很适合作为伴手礼,购买者络绎不绝。
不仅好逛好玩,也好吃。为了传承浙江的美食文化,展会特别设置了百姓喜闻乐见的“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美食体验活动。浦江潘周家一根面、永康十大碗、金华乌饭、缙云烧饼……在这里,一道道地方特色小吃都是现场制作,吃到嘴里,热乎乎的美味。
科技 产业
大数据为旅游带来便捷和安全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科技的赋能。
要说现场哪里最具科技感?非智慧文旅生活馆莫属了。这里汇聚了政府数字化、文旅大数据、信息化、AI人工智能、全息、AR、VR等领域一大批参展商,现场展示大数据为文化、旅游带来的便捷和安全。
在“浙里好玩”展位上,我们就感受到了来自大数据的魅力。文旅移动轨迹分析、非遗失传风险监测、诗路文化三块大屏幕一字排开,科技感十足。“这不单单是全省游客量的统计,更能分析出各个景区之间的关联性。”浙江旅游信息中心有限公司数字工程部总监助理张开来指着文旅移动轨迹分析表,为我们讲解。屏幕上有一栏“关联度分析”,可以看到,舟山普陀区朱家尖旅游景区和普陀山风景旅游区关联度极高。“这意味着同时去这两个地方的人很多。”张开来说,这样的数据分析有助于设计和开发旅游线路,也能看出哪个景区更能带动周边的流量。
本届展会还利用科技创新提升观展品质,改善观展体验,提高采购商的采购效率,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式体验中提升展会的科技感。
“那里有只机器狗!去看看!”我们循着不少逛展人的惊叹声,找到了它。此时,这只通体黑色的机器狗,正在爬台阶,只见它步伐矫捷,轻松完成了任务。
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和文旅产业有什么关系?“你可以叫它景区巡逻狗。”参展的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卢锦旌介绍说,机器狗的头部装有视觉系统,可以担当景区巡逻员,起到移动监控的作用。“比如发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我们就会通过后台发出提醒,实现‘隔空喊话’。景区内一旦发生意外,也能第一时间掌握。”目前,这条具备自主导航和自主控制系统的机器狗已在杭州宋城景区投入使用,效果不错。
在“VR游浙江”展位,我们又停下了脚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坐上了一个实体的热气球,完成了一次沉浸式的“空中之旅”。在热气球的晃动下,整个人仿佛置身空中,透过VR眼镜,我们360度欣赏了航拍下的西湖四季风光,耳机里传来颇具人文底蕴的解说词,以及徐徐风声。“还没在空中看过西湖,文旅加上科技,真是魅力无穷啊。”游客走下热气球,纷纷感慨。
此外,现场还以大屏互动的方式体现了整体智治理念,重点展示了疫情发生后旅游市场数字化监管、数字化服务等内容。在沉浸CAVE光影展厅,还再现了大型户外夜游项目首钢高塔光影秀和故宫上元之夜。
非遗 国潮
最传统的东西,也可以最现代
以非遗为载体,如何让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可以水洗的纸包、印上东北方言的时尚T恤衫、做成莫兰迪色的铜艺茶具……走进浙江非遗生活馆内,最显著的感受是,传统非遗,变“潮”了。
本届展会,浙江非遗生活馆的主题是“非遗新跨界”。馆内最中心的位置都留给了这些“跨界代表”。
在“纸现场”展台,蓝碧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旺群给我们现场演示了用水洗纸。除了厚一些外,她拿出来的这张纸与普通纸张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只见她把纸放进水里,浸泡、揉搓、拧干,纸片除了变皱之外,没有任何损伤。“这个纸,除了防水、可水洗之外,还特别耐磨。”展位上,用水洗纸做成的文件袋、手提包、笔记本等产品琳琅满目。
非遗如何走入年轻人的视野?与知名品牌设计师进行跨界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杭州智印链科技有限公司干脆把古建元素牛腿文化融入到服饰领域。一件件T恤衫,经过设计构思,巧妙地印上了牛腿图案。“疫情期间,我们专门设计了一款名为‘好像出去丸’的图案,把牛腿纹样变成了一颗圆圆的丸子,非常萌。这个图案做成环保袋和旅行箱后,大受欢迎。”在工作人员徐艺看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能凸显碰撞,打造出“国潮”爆品。
最传统的东西,也可以最现代。“畲乡物语”主要聚焦畲族主题文创品牌研发,收集各种来自不同地区的畲族文字,将它们做成漂亮的文创产品,别有新意;70后80后小时候都骑过的小轮车,变成了时尚、流畅,符合人体工学的造型;“寻密十八岁”用泡沫盒包裹着非遗产品——古法东魁杨梅酒,节省了包装成本,又解决了运输问题,更关键的是,泡沫盒上的图案可以自由绘制。“很多人买这款酒,是为了自己在上面玩创意。”展台边的年轻人说。
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厚土壤。把非遗资源转变成文化产业资源,对非遗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场,我们还“遇见”了湖州风筝。湖州风筝是南派风筝的代表,以纱或纸作蒙面材料,竹为骨架,制作细腻,轻巧易起飞。螳螂、黄鱼、燕子……放眼望去,展位上的风筝都是传统的模样。54岁的非遗传承人金月强告诉我们,做了34年风筝,应该换一换思路了。“我一直在探索新的题材和造型,包括制作工艺上的革新。”
此次展会的一个目的,就是整合省内外传统工艺和创意设计优良资源,搭建传统项目与商业对接渠道,打通传承人、掌门人与设计师的对接路径,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再现传承新活力。“我希望能对接这样的资源,把风筝及其周边做成现代人更易于接受的文创产品,打响湖州风筝品牌。”金月强说。
除了湖州风筝,木版年画、婺州窑陶瓷烧制、永康铜艺等一大批传统技艺也在现场进行展示。
非遗馆内更让人惊艳的,在于场馆本身。为什么现场闻不到一点油漆味?原来,全场都由一款名为“布达赫特”的纸板布置而成。不仅展板、展台是厚纸板做成,就连桌椅也是纸做的。这样牢固不牢固?展会负责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费斐打消了我们的疑虑:“一立方米的纸板可承受4吨重物,所以那些青瓷、红木工艺品摆在上面,很放心!”据悉,使用这种材料,布展搭建时间能缩短七八成,成本可以下降三分之一,而且环保、耐用可回收。“不瞒你说,这两天,它的询问度颇高。”费斐说。
在费斐看来,这样特别的布置,正契合了这次办展的主题。“很多我们传统的非遗项目,和文旅深度融合后,也能像这些纸一样,变得现代、时尚和实用,从而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