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文章导航

城市与未来

——瓯海观察侧记

  浙江省魅力名城(区)系列

  城市应该看向什么样的远方?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

  今天,我们走进瓯海这座山水之城、创业之城、科教之城,探寻她的发展路径,希望从这个浓缩着中国东部沿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县域得到一些启发……

  城市与未来

  ——瓯海观察侧记

  文/陈 爽 邱璐一

  重显本色

  仲秋傍晚,华灯初上。泛舟于温瑞塘河之上,两岸高楼鳞次栉比,各类创意街景小品点缀其间,宛若一幅流动的画。

  “这里将打造最具塘河风情的‘最塘河’滨河景观,古老的塘河水和现代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才是江南水乡纯粹的样子。”随行工作人员说,随着古榕春晓火热推进,新桥美食小镇、金虹东街改造接近尾声,多元业态云集、富有瓯海文化特色的“月光经济”板块已初具轮廓。

  然而,20年前的瓯海却是另一番景象。根据当年温州市环保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母亲河——温瑞塘河V类及劣于V类水质的河段占85%,大部分河段水体发黑发臭,失去了应有光彩。

  城市飞速发展的另一面,却是母亲河的黯然失色,瓯海该怎么办?

  釜底游鱼、山重水复,面对困境的瓯海人,骨子里有一股温州人特有的倔强。但如何穿越危机的丛林?又该从何处入手?

  “亲近自然,是人的深层次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其价值只会更加凸显。”在深入思考城市环境与城市未来之间的关系后,瓯海区对城市发展规律已有更清晰的认识:重现“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式的温州水乡,“经典”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于是,瓯海以治水为切入点,一场撬动城市建设、城乡环境、城市文明的综合性变革正式全面启动,瓯海开始“显山露水”:

  从点到线到片,对山水解构,将空间形态、商业、文化重塑;荷塘月色公园、塘河文化展示馆、谢灵运公园、塘河博物馆群等景观带应运而生;城市地标建筑——亚运龙舟运动基地疏挖浚通;瓯海“西湖”仙门湖、放大版西溪湿地——三垟湿地逐次呈现,瓯海循序复原着“山水”底色,亮出了崭新的城市名片。

  截至2018年,瓯海用工、用地、用水、用煤、氰化物等污染物分别减少46%、32%、38%、59%、41%,产值和税收、自动化水平、先进工艺使用率分别提高88%、64%、50%。2014年至2019年期间,瓯海五捧“大禹鼎”、两夺“大禹鼎银鼎”,成为温州获得治水最高奖最多的县(市、区)。瓯海最终迎来高光时刻。

  抬头仰望大罗山、泽雅山层峦叠翠,俯看温瑞塘河蜿蜒澄澈。 “今天的温州才是我儿时的温州,格外有亲切感。” 家住娄桥街道古岸头的王阿姨用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无数瓯海人生活在这座山水之城的自豪感。

  那个“千顷带远堤,万里泄长汀”的千年水乡——瓯海,回来了!

  传统是一条活生生的河流。从呱呱坠地那刻起,瓯海人便接受着塘河无私的哺育;长大后,脚步匆匆,她的水声渐被遗忘,但每当慢下来时,那份对她与生俱来的亲情旋即涌来。今天的瓯海,正以水流的方式,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隔空应答。

  城市即平台

  让我们再次将视线拉回上世纪90年代初。彼时,瓯海刚撤县设区,是温州西南部的一片郊外之地。“脏乱差”的形象与现代城市相去甚远,“有区无城”是她过往的代名词之一。

  “‘平台’有很多,但‘城市’是我们最大的平台,这个平台的首位度越靠前,就越有区域吸引力和影响力。瓯海作为温州主城区之一,有义务、也有能力首先把城市建设好。”瓯海区主要负责人说。自2017年温州城市按下“大建大美”的快捷键开始,瓯海立足既有基础,将建设主基调定为“精建精美”,致力打造温州城市建设新标杆。

  如今,瓯海中心区,高楼耸立、商业繁华,亚运龙舟基地、奥体中心等地标建筑即将拔地而起,“浙南第一高楼”——339米高的君康健康产业中心即将刷新城市天际线;高铁新城,集现代物流、高端商贸、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的商贸中心正在加速裂变;南部新区,“教育优先”战略成效显著,温州肯恩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9所高校扎根瓯海,温州“未来教育创新区”建设加速推进……几大板块交相辉映,一个温州城市建设的2.0版范本正在悄然崛起。

  但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个城市的成功,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与物质丰富,城市的首位度更多的仰赖于创新策源力。如何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瓯海进行了尝试:

  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一个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三张“国字号”金名片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塔尖重器”在一个县域城市落户,实属罕见。

  目前,园区内集聚着近400家创新型企业,初显裂变发展态势。随着今年5月荣获浙南唯一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年轻人自然汇流、各界人才充分汇聚,目前留瓯大学生突破万人,高技能人才增长3倍多,在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达到411人,其中院士22人,长江学者等B类国家级领军人才88人。

  “明显感受到数字经济创业者正向瓯海集聚。”“来了便是瓯海人。”“看创新、看人才来瓯海。”……如今的瓯海,强势推开科技创新之门,以更加开放、豁达的胸襟,重磅推出“1+5+16”人才产业政策,启动“大罗山·龙脊人才计划”,发布“人才新政4.0版”,喷涌的能量不仅覆盖瓯海,甚至将辐射整个温州和浙南。

  首先尝到甜头的便是眼镜产业。在2018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温州)国际眼镜论坛上,全球第二大眼镜公司霞飞诺前任首席执行官马里奥(MarioPietribiasi)在演讲的PPT上标出了两个箭头,箭头向上代表温州:意为温州正成为新的世界眼镜工厂。

  “瓯海眼镜迎来了最佳机遇期,这与瓯海独特的产业集群优势和智能化、时尚化、集群化的改造能力密不可分”,正如业内人士分析,作为国际四大眼镜生产城市之一,眼镜行业最能体现瓯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新律动。

  去年,全区眼镜产业总产值超145亿元,成功获批“瓯海眼镜”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随着《促进眼镜产业提升发展新十条政策》《1+1+10产业扶持政策》等举措相继出台,16家大院名校、67家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全程助力瓯海眼镜产业破解关键性技术问题。“光学镜片”企业从无到有、“镜架电镀”无需舍近求远,瓯海眼镜产业跨越发展的生态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一个飞速革新的传统产业是锁具行业。

  “老锁匠”季欢义自信地说:“国内第一把指纹锁是我们天宇安防科技公司在1998年研发的,现在,全省产能最大的智能锁生产车间也在我们这里。”

  继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华为HiLink智能家居的“操控中枢”之后,作为全球第二、全国第一大智能锁生产商,凯迪仕实业有限公司迅速投入建设智能锁数字产业项目,预将占据国内30%以上智能家居安防市场。指纹识别、智能感应、人脸识别等前沿成果,为瓯海锁具插上了翱翔智能时代的翅膀。

  以此类企业为先导和垂范,鞋革、服装、眼镜、锁具、汽摩配、电子机械、包装、食品加工等八大传统优势产业正像一块块向上游发力的行业创新拼图,最终构筑起瓯海作为轻工业大区的时代主图景。

  平台,一个联结多方的交互中心,一个聚集人才的引力源,持续喷薄出发展的热能与激情。但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最璀璨的还是容纳亿万恒星的银河。如果说平台是太阳,那么城市就是点亮我们梦想的银河。

  以人为本

  沧桑与辉煌,是瓯海作为温州模式发源地的一体两面。

  革新与务实,则是瓯海文化基因中不变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有这样一则记载:1956年9月17日,燎原社(今瓯海郭溪)开始推广实行“包产到户”试验。

  其后,这种改革传统不断演化出新成果:从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市场,诞生浙南第一米市——寮东米市,到创新“大厂散办”的商业模式,建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瓯海登山鞋厂;从2015年率全国之先推出“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信贷模式、解决金融下乡难题,到制度化建立“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矛盾化解逻辑、全方位深化“最多跑一地”。

  瓯海的每一步改革,总是与基层、与人民紧密相连,始终以人为圆心,划出行动的半径。

  农民质朴喜悦的笑容,是瓯海改革的源动力。

  “农民养老社保权益、农村车位、村级股权……”提起可以拿来贷款的资产,瓯海区泽雅镇黄降坑村村民林克良滔滔不绝。2015年,他以自家一幢农房作为授托资产,3天就从银行办下30万元贷款。拿着这些钱,他在山顶流转了200余亩垦造耕地,种下2.2万株油茶。如果收成好,一年产值可达100余万元。

  而这一切均得益于瓯海创造性地打通了农民资产从“确权”到“确值”路径。从县域发展的底层逻辑出发,瓯海通过制度设计,疏通农民贷款难症结,真正盘活农民资产,破解“金融下乡”难题。如今,像林克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截至2019年,全区农民贷款已累计发放近170亿元、不良率仅0.1%左右。稳健的金融生态,促使瓯海该项改革顺利入选国家农村改革拓展试验课题。

  百姓释怀舒展的眉宇,是瓯海施政的初衷。

  “老百姓来找政府,一般就两件事:一是需要办理各类审批手续,二是他跟人产生矛盾,找政府来评理、调解。审批有行政服务中心,调解则去矛调中心,这就是我们的治理理念。”瓯海区主要负责人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类矛盾出现增长趋势。如何应对,考验的是政府的智慧和管理能力。而瓯海则以终为始、再次聚焦于“人”。

  “在法理上,官司有胜负;但在道理上,心中的怨气可能并未随着胜负判定而消散。”基于此认知,瓯海前置调解,将矛调中心作为矛盾纠纷的“第一站”、努力当做“终点站”,以一调、二调甚至三调工作,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始终将人的需求放在社会治理千丝万缕中的首位。

  目前,矛调中心综合受理大厅已从1.0版的“一中心六平台”升级至3.0版的“一中心、十平台、六大功能区”,更为难得的是,瓯海在调解过程中率先植入“社会救助”与“心理干预”两大体系,纾解隐藏在纠纷背后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心理问题,透过矛盾纠纷看到问题本质。

  “看到当事人从初来时的剑拔弩张,到临走时的握手言和,我心里很有成就感。”矛调中心工作人员这样的感慨每周有。正是瓯海这份以人为本的细腻,让全国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选择在此召开。

  人是世界万物的尺度,只有在和谐的土壤里才能开出希望之花,只有回归对人的尊重,才能成就一座城市的繁荣和博大。

  在走访回来的路上,车窗外霓虹闪烁、人影交叠。置身在时代变革与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思索,怎样的城市才是更有远见的城市?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只有发现社会的重心、把握城市的本质,才能超越眼前所见、耳边所闻。而山水本色、创新张力、人文内涵便是其中不变的本质。瓯海正沿着这样一条道路,积蓄着自己的城市魅力。

  (本版图片由瓯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城市与未来 2020-11-02 浙江日报2020-11-0200004;浙江日报2020-11-0200005;浙江日报2020-11-0200006;浙江日报2020-11-0200007;浙江日报2020-11-0200010;浙江日报2020-11-0200009;浙江日报2020-11-0200024 2 2020年11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