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人”吴志民:
在创新路上践行工匠精神
陈健贤
10月15日,《人民日报》对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人选进行了公示,国网浙江义乌市供电公司输配电运检中心副主任吴志民名列其中。此前,他已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工匠、八婺工匠、义电工匠等荣誉称号。
跟老师傅勤学手艺
吴志民出生于1972年5月,是义乌稠江人,1994年起参加工作。多年来,作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的他,是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优秀技能人才”、2019年浙江省“金蓝领”高技能人才赴德国机器人制造与开发培训班成员,也是国网金华供电公司技术通道七级人才、一级工程师、义乌市首席技师等。所有荣誉和称号,都是对吴志民工匠精神的肯定。
吴志民的父亲是原义乌市供电局的一名钳工,有着金属加工的好手艺,平时靠着这门手艺补贴家用。小小年纪的吴志民就很懂事,帮着父亲电焊、喷漆、钻孔。在他的印象里,父亲做起金属加工来总是精益求精,吴志民耳濡目染,做起事来也一丝不苟,什么东西都喜欢自己动手捣鼓一番。因为对摩托车好奇,他就每天往修理厂跑,看着老师傅是如何修车的,自己用几个月的时间将一辆废旧的摩托车改造一新,学会了修车的本领。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力不稳,各个工厂都自备有发电机。当时从专业技校毕业的吴志民又开始跟着一群搞机械、电路的老师傅去各个工厂学习修理发电机。直到1994年,年纪轻轻的吴志民已经掌握了多门手艺,进入供电部门工作。20多年来,他先后在原义乌供电局下属输变电工程公司、上溪变电所、运行工区、电力实业公司、八方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大陈供电所、苏溪供电所等部门工作,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自始至终都不忘初心,记得从老师傅身上学到的那股子工匠精神。
在生活中寻找创新灵感
做事一丝不苟的吴志民非常热衷于用创新手段解决生产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技术创新“草根达人”、同事们眼中的“发明家”。
“安装电流互感器太麻烦了,又重又不方便,不注意还容易砸伤自己。”在电力设备制造公司任职时,吴志民经常听到安装电流互感器工人的抱怨。传统方法安装电流互感器需要两名工人共同完成,其中一人钻到柜子里托起重达几十公斤的电流互感器,另一人在外固定螺栓。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吴志民带领研发团队仅用了一个月时间,研制出新型安装设备,不仅实现电流互感器单人独立安装,时间也从原来的22分钟下降到9分50秒左右,大大提升了生产时效,当年就为企业创利上千万元。这套安装方法还被浙江省总工会命名为“吴志民式电流互感器安装操作法”。
“吴志民的发明总是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特别实用,尤其是电力抢修车的改造,大大提升了电力抢修效率。”吴志民的发明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2013年11月,吴志民调到大陈镇供电所,他发现大陈不少农村地处山区,而电力抢修车存储备件有限,导致抢修过程中经常要折回单位拿材料,大大影响了抢修效率。对此,吴志民经过6个多月钻研,一次次调试改进,将抢修车车厢改成“移动仓库”,所有材料和工具都按照规定放置,并将车顶放置的梯子架子进行改进,打造成了“一种抢修车”,申请到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该抢修车的投入使用使抢修车折返率由原来的50%以上减少到2%,城市与山村平均故障抢修时间分别缩短30分钟与1小时,年均缩短抢修时间1080小时,电力抢修效率、用户满意程度大幅提升。
“智能语音报警短路接地线”“电流互感器安装工具”“多功能变压柜”“抽屉式蓄电池箱”……从2000年首个国家专利开始到现在,吴志民已拥有各种专利近30项。对于这些创新发明,吴志民说:“我平时最喜欢和大家聊天,也很喜欢大家有问题就来找我。这些问题都是我创新的动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都在生活里。”
为百姓提升用电获得感
现在,吴志民担任国网浙江义乌市供电公司输配电运检中心副主任,负责创新研发工作。
走进吴志民的办公室,会看到他的办公室内有一块区域专门用于研发创新,在他的桌子上、柜子里、抽屉内放满了用于加工的材料和工具,在他的电脑里也整齐地保存着一份份创新发明的相关资料。年近50的吴志民为了创新发明还在学习许多新鲜事物。“我的创新发明都是跟电力有关,解决供电或抢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都是为了提升老百姓的用电获得感。”吴志民一边展示自己接下去要创新的方向,一边说:“现在无人机用于各个领域,为什么不能用在供电抢修上?所以我们想通过无人机代替工人,快速找到电力故障点,提高供电抢修效率。”
如今,以吴志民命名的科研工作站正在抓紧施工中,今年年底前将投入使用。吴志民说,是因为有国网公司这个大平台,自己才能更好地创新发明,他会继续以工匠精神奔跑在创新路上,努力解决问题和困难,给他人的工作和生活带去方便,这也是他觉得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