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缙云实施文保建筑整体迁建保护

百岁“三兄弟”上演“飞屋环游记”

  本报缙云10月19日电 (记者 邬敏 县委报道组 刘斌) 木柱斗拱、天井门楼,砖瓦之间处处雕梁画栋……10月19日,刚正式通过验收的3幢四合院结构的清代古建筑,静静矗立在缙云县壶镇镇团结村。难以想象,就在3年前,这片面积达816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还位于10公里外的松岩村。

  这些百年古建筑分别为松岩百廿间、廿四间、胡氏宗祠。百廿间建于清乾隆末年,是丽水当地最大的清代古建筑之一;廿四间建于清嘉庆年间;胡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

  2017年,缙云启动潜明水库一期工程及移民动迁安置工作,其中松岩村纳入搬迁村。为避免古建筑群湮没库底留下永远的遗憾,缙云投入4000多万元,抽调县文旅局、壶镇镇等工作人员联合组建了潜明水库(一期)文保搬迁项目专班组,分派专人负责文保建筑整体迁建、修缮及其他相关配套工程。

  为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原有状态和历史信息,文保项目组采用传统的手工拆卸复建方法,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上,对原建造工艺、原做法、原材料严格把控,坚持用木、石、砖等原材料,借鉴现代科技手段让古建筑得到合理保护。“搬家”前,对于和搬迁建筑相邻的、可能危害到建筑安全的附属屋全部采用纯手工拆除,“搬家”后的古建筑再由人工修葺。

  拆卸和修复,小到一砖一瓦、一凿一砌,都蕴含着匠心和考量。文保项目组前期耗时1年多,对照设计方案和图纸对古建筑重新测绘、复核比对数据、手工绘制编号平面图,用40余张三合板和大量纸质标签做成了1万多个标记牌,登记了17万多个建筑构件编号。

  搬迁工程考究的地方还有很多:采用实地拓片、资料对照等方法,手工拓印墨画;借助夯土层自然沉降、人工夯土地基、浇筑混凝土等方式,复原天井卵石拼花图案;甚至还用上了高科技手段,制作生成VR影像资料,以作资料留档和后期复建对比之用。

  据悉,这片古建筑群所在的文化园区将配套建设人工湖和污水处理终端。缙云打算将新搬来的古建筑和团结村原本的清代古建筑群组合在一起,打造集文物保护、展示交流、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研学旅游基地,让古建筑的活化利用和保护相辅相成。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百岁“三兄弟”上演“飞屋环游记” 2020-10-20 21546346 2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