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靠真本事喝到消费升级的“汤”

——扩大消费带给我们的遐想⑩

  一包方便面要多少钱?3元?5元?现在去一趟超市,动辄10元、20元一包的方便面比比皆是,很多网友大呼:方便面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国民食品”吗?有人说,这是“消费升级”的体现。但消费升级是否就等于高价格?恐怕未必,关键还是看产品本身是否实现了品质、服务和消费体验的升级。

  近日,有媒体报道,超市里不少方便面看上去“身价不菲”,本来两三元一包就能充饥的方便面,从包装到配料,摇身一变走起了高端风。比如某新兴品牌的两盒装川味牛肉刀削面的价格达50.8元。某老牌方便面品牌推出的新产品,一套四种口味,平均售价约为25元一碗。另一常见品牌推出的“满汉宴”骨汤叉烧面6碗179元。当然,这些新产品里面的料包也大大升级,牛肉块、大虾仁不再只是“图片仅供参考”,而是“所见即所得”。不仅仅是方便面,社交媒体上爆红的还有几十元一支的网红雪糕、定位于零食界“爱马仕”的炒瓜子、走贵族路线的粽子……

  应该鼓励企业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对企业品牌进行运营,对目标客户群体的特定需求进行深度挖掘,以便在带来更好消费体验的同时获得自身的产品附加值。这种创新符合消费升级浪潮,为社会所鼓励,更符合消费者期待。但是,看着琳琅满目的货架上的高价方便面,是否真的可口,是否真的值这个价,是否真有什么过人特色,恐怕要打个问号。一些业内人士称,一些方便面涨价,并没有带来品质和消费体验的提升,一些产品偏爱玩噱头,并不名副其实。

  笔者以为,一方面企业应该积极跟随消费升级的步伐,但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的硬实力,在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上确实能掏出“两把刷子”,注意避免做表面文章。特别是,消费者应警惕一些只提价不提质的“伪高端”,这样的产品往往在包装和营销上“来势汹汹”,让人感觉是一夜而红,但是实际体验下来只不过是徒有其价罢了。这样的产品往往就是在资本的推动下炒作概念,只想割一波“韭菜”而已,不但起不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还可能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和消费市场。

  所以,如果企业一味热衷于推出高价产品,把消费升级当成待宰的羔羊,以为价格高一点,包装花哨一点,定位上搞点花样,就可以喝到消费升级的汤,这样的所谓升级迟早会露馅。涨价的背后要有扎实的产品根基、品质根基,要作深入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需求有科学研判,否则一窝蜂之后必是一地鸡毛。

  同时,并非所有产品都需要通过高价格来为自己的品牌“贴金”。“高性价比”同样能成为消费升级的典型路线。高端用户和普通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服务体验都应得到尊重和满足。就拿很多年轻人热衷的“海淘”来说,也不是所有人都热衷追求高端商品,更高性价比很多时候仍然是消费者看重的核心“卖点”。

  当下,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商家而言,如何更好地置身于双循环之中,让消费真正成为一辆马力强劲的“马车”,就像赵丽蓉老师小品中说的,“货真价实”永远不过时。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靠真本事喝到消费升级的“汤” 2020-10-20 21546648 2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