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警卫团供给员曲鸿秀——

“活着就要为国家作贡献”

  开栏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这群“最可爱的人”为了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警卫团供给员曲鸿秀——

“活着就要为国家作贡献”

本报记者 王璐怡

  杭州市上城区开元路沿街商住户中有一户门面很特别,透明玻璃门上时常会张贴出最新的《人民日报》。这是90岁志愿军老战士曲鸿秀的家,坚持贴报的正是他本人。因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表现出色,他曾获三等功勋章。

  见到曲鸿秀是在10月的一个午后。他头戴鸭舌帽、鼻子上架着一副粗框老花镜,刚去报箱取报归来,说话中气十足,军人的飒爽劲儿不减当年。进门最显眼的是书桌上一张曲鸿秀年轻时穿军装的半身照。看着照片,他的思绪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曲鸿秀老家在山东荣成。1947年春天,他主动报名参军,成为新六师师部通讯班一员。由于表现突出,他很快入党,1949年被组织作为骨干后备力量送到教导营培养。学成回来后,曲鸿秀加入新六师281团,负责后勤给养工作。

  “1950年10月,我们接到命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曲鸿秀清楚记得,部队进入朝鲜后马上就投入了战斗。

  在朝鲜,曲鸿秀被分配到27军警卫团担任供给员,虽没直接冲上最前线,但担子一点不轻。“我一人要管团部100多人的吃穿。”曲鸿秀回忆,每位战士背了5斤干粮到朝鲜,但没过几天,口粮就不足了。他的任务就是及时采购、运输粮食,为战友做好后勤保障。

  出国作战,部队物资无法快速得到补给,敌军又时常狂轰滥炸,企图切断我军后方运输线,粮弹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刚开始,我们就想办法找当地粮站。”曲鸿秀回忆,朝鲜山多,粮站数量少而分散。为避免暴露行踪,他都是晚上徒步出发,买到粮食后马不停蹄赶回驻地。

  山路窄小,曲鸿秀既要保护好背着的50多斤粮食,又要时刻警惕敌军袭击。遇上恶劣天气路更难走。他还记得,一次下大雪,15公里左右的路往返花了8小时。

  “后来粮站里的粮食也不够了,还好后方火线支援,我们就到火车站、汽车站领粮食。”曲鸿秀说,但这些地方也是敌军的轰炸重点,危险随时会出现。一天晚上,他带着20多名战士去火车站运粮。正从火车车厢里往外卸粮食时,一颗照明弹照亮夜空,随即爆炸声、机枪扫射声接连响起。“危险,有敌人!”曲鸿秀赶紧催促大家扛起粮食转移。话音刚落,一枚飞机炮弹就在距他10多米处炸开。他趴倒在地,身上盖了一层土,所幸没有受伤。回过神后,他赶忙检查粮食包,确认无破漏后,带着战士们躲进山沟,最终全员成功回到驻地。

  曲鸿秀事后了解到,当时还有其他部队的供给员在这次遇袭中永远躺在了火车站废墟下。“我们20多名战友中有两人也受了重伤,但大家带回了1000多斤粮食,够部队吃上一个星期。”曲鸿秀自豪地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一把勺子、一张军毯和一枚三等功勋章,这是曲鸿秀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纪念。经历过战场的他,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回国后,他转业到杭州负责中城区(现合并至上城区)征兵工作,随后又到当时的岳王、湖滨等街道任职。在基层,他一干就是一辈子。

  1990年,曲鸿秀光荣离休。但离岗不离心,他又先后到区游泳馆、街道老龄委奉献余热。直到8年后,在朝鲜战场留下的伤病复发,他才真正离休。

  不过,伤痛并未让老人闲下来。曲鸿秀读书看报,关心时政。作为上城区机关离休干部第一党支部书记,他还每个月组织召集支部党员开展学习。“我订了5份报纸。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曲鸿秀的书桌上摞了厚厚的剪报和学习笔记,他常把剪报复印后分发给支部党员。在玻璃门上贴报也是他的“创新”,“方便大家随时了解国家大事。”曲鸿秀说。

  曲鸿秀十分热心公益,看到有关困难大学生的新闻报道,就立即联系资助;得知媒体组织帮助甘肃省民勤县买树治沙活动,征求支部意见后,他和几位老党员把之前支部荣获市级五好党支部的奖金送到了报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组织老党员带头“宅家”,并积极给红十字会捐款。“有国才有家,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我活着一天就要为国家作一分贡献。”曲鸿秀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活着就要为国家作贡献” 2020-10-17 浙江日报2020-10-1700005 2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