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打造自主创新策源地

杭州高新区:锚定世界一流 而立之年再冲锋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打造自主创新策源地

  杭州高新区:锚定世界一流 而立之年再冲锋

  张 留 肖鳕桐

  站在2020年的时间窗口,回望过去30年,作为全国首批、浙江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杭州高新区的命运如此波澜壮阔。它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它勇立潮头,在风云变幻的全球局势和改革开放大潮中,频频探索出具有推广价值的高新区实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何进一步破除枷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时代命题。

  哪怕一路荆棘、哪怕困难重重,应运而生的杭州高新区,向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破题——

  1990年,杭州高新区成立,开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之路;

  1996年,滨江区成立,杭州高新区探索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

  2002年,高新区与滨江区合二为一,区域统筹、资源统配;

  2015年,成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肩负国家使命,进入而立之年的杭州高新区一路高光、报表喜人。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家高新区的排头兵,产业生态体系建设者和创新主体培育者,人均GDP5.5万美元,达发达经济体水平,近五年GDP年均增长达12.2%,两度进入全国高新区前三甲,进入全国10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

  当世界进入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杭州高新区如何在过去的辉煌成就上勇攀世界高峰?

  适逢此时,杭州高新区酝酿论证一年之久的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纲要发布。纲要制定了迈向世界一流的路线图——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肇始于科技强国之梦,杭州高新区再冲锋!

扛起使命再冲锋

擦亮国家级高新区的光荣与梦想

  国家级高新区为创新而生,原本就扮演着冲锋者的角色。

  1991年,《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发布。这份《通知》明确指出,依靠我国自己的科技力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国家在各地已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遴选了21个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杭州高新区就在此时进入“国家队”,成立初期从钱塘江北岸的文三路起步,面积仅10平方公里出头。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杭州高新区历经三个重要节点,每一个都与迅猛发展的产业息息相关。

  ——拓荒。第一个重要节点是1990年,杭州高新区从钱塘江北岸的文教区起步,主要依托浙江大学等一流高校的科研基础,充分发挥高新区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释放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市场活力,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协同的科技创新之路,培育出东方通信、浙大中控、恒生电子、信雅达等一批知名信息技术企业,成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和信息软件业的开拓者。

  ——孵化。第二个重要节点是199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滨江区,将原属于萧山的三个乡镇——西兴、长河、浦沿单独设区,行政区划73平方公里。这一时期,高新区跨江发展,开始“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阶段,“孵化器+风险投资”模式成为科技孵化体系的雏形,培育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技术、UT斯达康等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字企业,成为中国信息产业“互联网+”“物联网+”新时代的奠基者。

  ——集聚。第三个重要节点是2002年,高新区和滨江区合二为一,设立高新区(滨江),开始了产城融合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高新区和行政区体制合一,不仅是两种政策的优势叠加,更是两种体制的优势叠加,为后来高新区(滨江)跻身全国前列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融合发展态势逐步形成,市场活力空前激发,发展潜能快速释放,发展壮大了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网易、吉利、新华三、正泰、华为杭研所等一批创新能力强、体量较大的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和创新平台在滨江落地生根。

  时至今日,杭州高新区已成为全国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建设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杭州高新区以冲锋者的姿态逆势而进。

  数据显示增长力。上半年,杭州高新区GDP增速达到7%,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19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9.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高于全省14.2个百分点。

  疫情中的一触即发,源自于杭州高新区的厚积薄发。“在转方式、调结构和创新驱动方面,杭州高新区做得相当不错。”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余志海评价,杭州高新区目前很多数据,都是其他一些高新区中长期的目标,比如人均GDP5.5万美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一直处于10%~15%。

  不仅如此,在科技创新领域,杭州高新区高科技产业体现了强劲的主导力。截至目前,杭州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的97.8%、90.4%、80.6%,三个指标同比增长14.8%、12.6%和19.3%,成为区域经济重要战略支撑和新的增长点。

  30年后的今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大变,在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之际,国务院今年7月发布重磅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继1991年后,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支持国家高新区建设的政策性文件。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领头羊,杭州高新区如何再冲锋?

坚定路径再突破

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

  30年高歌猛进,杭州高新区有其独特的成长路径,那就是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在更高层级上引领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放眼全国,杭州高新区较早驶入数字经济这条赛道,形成了一整套以企业为主体、面向经济主战场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在这条长长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上,杭州高新区一支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梯队初具雏形,抢占技术转化产能的制高点——

  在物联网领域,形成了从上游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中游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以及下游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运维服务等的完整业务体系。2019年,数字安防产业营业收入1692亿元;集群企业总数579家、上市挂牌企业40家,其中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入列国内安防产业前三强,代表了全球视频监控领域的先进水平。

  在网络通信领域,形成了从元器件制造供应到系统设备对接到通信网络技术服务的网络通信设备产业链条,宽带接入设备、企业级路由器等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5G基础研发快速布局。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前8强中有7家在高新区设有企业或研发中心。

  在各个产业细分领域,杭州高新区也已经具备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信息软件方面,有创业软件、浙大网新;电子商务方面,有阿里、网易、网盛生意宝。

  杭州高新区为什么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评价,城市创新看深圳,高新区创新看杭州。深圳是“闯”出来的,而杭州高新区是“忍”出来的。

  政府忍住了生产总值的光鲜,坚持自主培育。国家级高新区设立之初,部分高新区为了扩大产业规模,纳入许多传统产业。杭州高新区坚持自主培育、创新驱动,产业规模一度排在全国中游,仍然坚持自主孵化培育,因而形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局面,产业链软硬结构均衡,便于技术转化产能。

  企业忍住了快速变现的诱惑,坚持自主创新。11年前,彭笑刚回到杭州高新区,创办了纳晶科技,却一直没有实现赢利,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资金用于研发创新。去年,纳晶科技在衢州建成量子点新材料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面向未来,创新制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路子,过去因创新而兴的杭州高新区,未来必将因创新而强。

  企业要突破高新技术,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杭州高新区的企业仍将瞄准“硬核”,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开展5G无线网络虚拟化、新型组网、机器类通信等关键技术攻关。

  政府要搭建产业梯队体系,努力打造成为全国高新技术的产业大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产自杭州高新区的红外热成像产品立下汗马功劳,产能分别占全国和全省的65%、97%。“生命健康产业是未来的爆发点。”杭州高新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高新区出台了新一轮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融合产业,在未来5年要引进和培育上市龙头企业10家,打造世界级生命科创高地。

  未来,杭州高新区将继续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到2025年,要全面具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基本形态,建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和5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创新网络的主要枢纽。

  与此同时,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从产业集群视角,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持之以恒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并在相关产业规划和布局上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部署,培育更多世界级科技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产生一批原创新兴产业,辐射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枢纽。

体制机制再创新

为企业营造稳定持续可预期的环境

  101分!500万元!这是浙江中诚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的创新积分和增加的授信额度。中诚环境的“幸福”,源于杭州高新区的企业创新积分制度。9月8日,科技部在杭州高新区启动“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水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

  企业创新积分试点是杭州高新区体制机制再创新的一个侧面。这里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改革始终是杭州高新区不断创造新优势的法宝。从“办事不过江,收费归滨江”,到体制机制改革、商事登记改革,再到“亩均论英雄”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杭州高新区一直是杭州、浙江乃至全国改革的试验田、领头羊。

  如果说,过去30年杭州高新区的成功经验主要来自“小政府”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那么面对愈加复杂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今天它面临的挑战是: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进军,如何用政府的更加有为换市场的更加有效?

  用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给足阳光雨露。刚刚过去的9月,来自杭州高新区的一套“三色图”,在国家高新区硬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上推广。根据难易程度,杭州高新区将各种硬科技分为绿色、黄色、红色,并制定了加快首台套应用、产业链协同等扶持政策,嵌入了“1+X+N”的产业政策体系。

  自2011年来,杭州高新区“1+X+N”的产业政策体系一年一升级。“1”就是指一个综合性产业扶持政策,“X”指加强人才工作、促进领军企业跨越发展等11个具体配套政策,“N”指细分行业扶持政策,在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

  突破政策限制探索新发展模式。比如,创新型产业用地这项原创政策,就让高新技术企业用地的容积率突破了1.0限制,造就了工业上楼这种非常符合城市工业的发展模式;施行十年之久的“5050计划”,让杭州高新区抢先打开向全球引才的窗口,走出一条“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项技术、组建一个公司、融到一笔资金、造就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

  巧用金融杠杆撬动高质量增长。杭州高新区创新强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扶持体系,发挥政府基金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采取“非同股同权”和“同股同权”两种模式进行股权直投,近三年政府出资规模8.6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过34.24亿元,有力地缓解了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提供创新知识产权质押等政银企联动服务举措,构建从种子轮、天使轮、ABC到上市的全周期科技金融链,今年上半年,该区泰林生物、光云科技2家企业上市,网易、泰格医药2家企业二次上市,4家公司已经过会,累计培育上市公司数量52家,“杭高新板块”规模保持浙江第一、全国领先。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杭州高新区不少企业家,今年有个新印象:高新区领导主动上门服务、调研的频次,明显更强了。每一次,调研人员问的不是营收,而是研发投入、科研人员占比等数据。

  变化源于服务理念的迭代更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杭州高新区坚持数字赋能治理,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在智慧城市建设、民生服务供给、服务型创新政府建设等领域强化部署,在优化宜居宜业宜创的营商环境上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仅今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服务企业理念,从原来的“随叫随到”变成“主动报到”,已陆续推出“无人智慧审批分钟办”“社会心理服务数字化平台”“轻微交通事故化解机制”“人才码”“一码解纠纷”“企业e家”等数字治理场景以及深化知识产权“一件事”“一张网”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城市治理数字化、现代化的高新区方案。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过去也照射未来。回望过去30年,凝视杭州高新区从成立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身影,仿佛就是改革开放的现实投射,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真实演绎。

  三十而立,三十更励。坚持高新引领,迈向世界一流!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杭州高新区:锚定世界一流 而立之年再冲锋 2020-10-16 浙江日报2020-10-1600004;浙江日报2020-10-1600008;浙江日报2020-10-1600023;浙江日报2020-10-1600018;浙江日报2020-10-1600020 2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