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导解读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拍卖理论,打开价格“黑匣子”
记者 章卉 见习记者 杨颜菲
本报杭州10月12日讯 (记者 章卉 见习记者 杨颜菲) 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以表彰他们在拍卖理论与形式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这两位经济学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对师徒,威尔逊是米尔格罗姆的论文导师。为何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他们?为何获奖的是看上去并不新鲜的拍卖理论?
“经济学的分支领域太多,预测是很难的。不过,这个结果不是惊奇的事。他们是热门人选,已陪跑了很多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兵听闻获奖结果后说。他告诉记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资深经济学人。因为诺贝尔奖颁给有原创性贡献的学者,而且经济学的理论要经得起时间检验,一般都要三四十年。这对“斯坦福师徒”的论文索引度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已经很多年,而论文索引度能够充分体现研究者研究的影响力。
“斯坦福师徒”的拍卖理论已经大量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诸如每个城市的土地拍卖、PPP项目的采购、千家万户的车牌竞标,甚至是公司楼下咖啡馆选择哪一家。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不去研究价格是怎么形成的,而“斯坦福师徒”相当于打开了“黑匣子”,有效解释了市场经济中价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即在规则明确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市场参与者,应当用何种价格获取商品,也就是说,经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品价格如何收敛于均衡价格。
今年,获奖的拍卖理论是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分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有一些学者在陆续针对拍卖理论进行研究,今年两位获奖者对于拍卖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拍卖理论并发明了新的拍卖模式。
所谓拍卖,可以理解为一种资源分配的机制,但是就算在经济学院的课程中,拍卖理论也属于相对较难的部分,“在面向博士生开设的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才会仔细讲,这门课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要挂科。”叶兵说。
在拍卖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商品的需求程度不同,愿意付出的价格也不同,如何通过出价方式等的修正,尽可能让拍卖过程释放更多的信息,让市场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的配置,这是拍卖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一些城市对于车牌的分配就采取了拍卖的方式,价高者得。“如果你是一个私家车主,另一个需要车牌的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单位,那么你们对于这个车牌所愿意付出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单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就会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叶兵举例说,“这种方式对于社会而言,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更加符合效率原则的分配方式。”
经济学需要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针对稀缺资源,比如车牌的分配上,车牌拍卖能够更好地解决效率问题,而另一些城市采取的摇号方式可能更加兼顾了公平的属性。
尽管研究的是拍卖,但是威尔逊自己也承认:“其实我从来没有真的参加过拍卖会。但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上看到一条广告,这个广告位通常是以拍卖的形式卖出的。所以你可能经常会遇见拍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