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从阅兵式上的“红旗车驾驶员”到社区民警,他扎根海岛服务百姓——

“有老孙在,我们放心!”

  国庆期间的岛城舟山很热闹,游客“爆满”。10月7日中午,民警老孙风风火火地走进办公室,身上警服湿哒哒地黏在皮肤上,他刚从辖区出警回来。8时,外出参与巡逻;10时,出警进行纠纷调解;12时,帮助游客寻找遗失钱包……这样的节奏,也是基层民警工作的常态。

  老孙,大名孙四平,今年49岁,是舟山市公安局定海分局盐仓派出所的社区民警。1990年入伍,2007年转业,从军营到警营,从海上风吹日晒到上岸帮群众解忧排难,孙四平没有获得金杯银杯,却得到了辖区老百姓的口碑:“有老孙在,我们放心!”

从阅兵式上的“红旗车驾驶员”到社区民警,他扎根海岛服务百姓——

“有老孙在,我们放心!”

本报记者 何伊伲 通讯员 胡 潇 共享联盟定海站 尹倩倩

  一组数据印在脑海21年

  老孙很少和别人提起,自己曾参加过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

  “呶,就是它了!”老孙将一本珍藏的荣誉证书小心翼翼地从家中的展览柜中取出,捧在手中端详许久,思绪仿佛回到了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阅兵现场。

  那一年,正在东海舰队服役的孙四平经过层层选拔,赴京参加国庆阅兵。

  3月底,孙四平抵达北京,还没从入选的兴奋中缓过神来,就一头扎进了每天超过10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车辆前后误差不能超过3厘米、左右误差不能超过1厘米,发动机转速要精确控制……这是孙四平作为舰舰导弹方队导弹运载车驾驶员的基本要求。

  “阅兵要求 ‘零误差’。”老孙回忆,为了尽快适应车辆性能,提高驾驶的熟练度,他每天天微亮就起床,不穿鞋只穿袜子踩油门,锻炼脚踩油门的稳定性;训练驾驶坐姿不变形和长时间内不眨眼。

  北京的夏天,骄阳似火。为了确保车辆的稳定性,孙四平所驾驶的车内不允许开窗、开空调。“进入车内,先是手心冒汗,再是后背衣服湿了,最后汗如雨下……时间久了,方向盘、座椅都是烫的,感觉自己在蒸桑拿浴。”老孙笑着调侃道,短短半年时间,自己练出了几分钟不眨一次眼的能力,还拥有了一副铁脚板。

  期盼的10月1日终于到来,“其实我也不知道那天的天安门到底什么样,因为我的注意力都在卡距、油门踏板上。”老孙说,直到顺利完成任务,他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他所驾驶的导弹车被授予“红旗车”的荣誉称号,他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旗车驾驶员”。天安门前两华表相距96米,误差控制在0.05秒内——21年过去了,这两组数据仍深深印刻在老孙的脑海中。

  从军营到警营的“私心”

  老孙说,转业选择来到警营,原本是有“私心”的。

  “那时候,我想着军营和警营应该差不多,而且还能继续保卫人民,我就来了。”他直率地说道。

  2007年,老孙来到盐仓派出所。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梭在街头巷尾,挨家挨户认识人、了解事,在心中“画”出了个盐仓地图。

  走街穿巷中,老孙发现了个难题,老家在安徽的自己,根本听不懂舟山方言,更不会说。老百姓的话都说不好,怎么能走进去?老孙便跟同事“偷师”,找同事当翻译,还给自己布置了任务,闲暇时每晚收看舟山方言节目,逐字逐句学。

  公安业务知识不熟悉,把知识点抄下来,一有空就掏出笔记翻看;执法流程不清楚,跟着老民警去现场学习……在这样的磨练中,老孙很快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人民警察。

  老孙所在的是地处城乡接合部的盐仓派出所。盐仓流动人口多,治安状况较复杂。“为了辖区的治安,老孙操碎了心。”盐仓派出所副所长周浩一说。

  2013年夏天,新螺头村两户家庭因言语纠纷发生肢体冲突。一边是冲突中受伤了的残疾人夫妇,另一边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且现场没有人证物证,这让刚来社区没多久的周浩一犯了难。

  老孙了解后请来村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一同上门做工作:弄清事实、耐心讲道理、客观分析对错,甚至联系当事人家属,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周浩一回忆,“老孙足足说了好几个小时,看到这么好的警察,两边人都不好意思继续闹了”。

  “基层民警的工作就是这样,很繁琐,更何况是在城乡接合部。”老孙说,这些年来自己没少管过“闲事”,这家的鸡被隔壁家的狗咬了、排水沟被堵住了、田里的玉米不见了,这些老百姓的“芝麻”小事,他都要操心。“多管‘闲事’,才能不出大事。”老孙心里很有底。

  如今,辖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老孙的名字。辖区村民陈大姐因家庭纠纷多次找到老孙,老孙总是热情地端上一杯水,成为忠实的倾听者。“总觉得孙警官特别和气,凡事都用商量的语气,他说的话我听得进去。”陈大姐说。

  出警总冲在第一线

  盐仓派出所辖区警情多,到了晚上尤为密集。周浩一说:“老孙虽然岁数大,但始终坚持值班,从来不说什么,每次出警还总冲在第一线……”

  “孙警官,我儿子今天没吃药,不见了,这可怎么办!”去年的一个傍晚,正在值班的老孙接到辖区村民谢老伯的电话,称儿子小谢精神恍惚离家出走,亲朋好友四处寻找无果,无奈之下寻求帮助。“别急别急,一定能找到的。”老孙安慰道。

  老孙对谢老伯家的情况很熟悉,小谢年过四十,患有精神疾病,曾有过肇事经历,“不好!小谢一个人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出意外。”

  “赶紧的!你们查监控,其余的人跟着我一起实地找。”老孙迅速开始行动。

  “小谢上了公交车,往城区方向走了……”老孙一边听着对讲机,一边四处走访,分析小谢出走路线。

  直到深夜11时,老孙在城区一广场找到了小谢,走近一看发现其面色憔悴。

  “动作小心一点,不要让小谢紧张。”老孙一面向小谢靠近,一面提醒周围人。小谢突然发现身边聚集了人,竟跑着跳进了河里。

  紧急之下,老孙连鞋袜都来不及脱,纵身一跃跳入水中救人。他游到小谢身边后,一边安抚他一边使劲把他往岸边拉。岸上警民也积极配合施救。

  小谢被救上岸后,急救车将其送往医院。老孙换了身衣服、喝了杯热水,又回到工作岗位。

  别看老孙在工作上这么拼,面对家庭偶尔会犯起糊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常常在他身上发生。

  老孙的妻子在盐仓街道工作。“四平,晚上回家吃饭吗?”“不,最近电动自行车盗窃案发案多了,我得去辖区好好转转!”“四平,今天陪孩子去公园吧?”“不,今天张老太生病了,没人照顾,我得送她去医院!”夫妻间常发生这样的对话。两人的家离派出所很近,却像隔得老远。而让辖区百姓安心的是,老孙离大家总是很近。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9 “有老孙在,我们放心!” 2020-10-12 浙江日报2020-10-1200005;21498760 2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