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诗旅融合,助力诗路文化带建设

天台山,一场吟咏千年的文化盛宴

  诗旅融合,助力诗路文化带建设

  天台山,一场吟咏千年的文化盛宴

  赵 静

  古代诗人笔下那一片诗意的山水,令人魂牵梦萦。李白的一句“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勾起人们对天台的无尽向往。

  循着文人的诗句,浙江在地图上勾勒出千年的“追星之路”,率先在全国提出诗路文化带建设。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和精华所在,天台深挖天台山历史文化,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平台和产品,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诗画浙江”文旅融合样板地,助力诗路文化带建设。

  “唐诗之路建设,串起古今文脉,串起山水风景,更串起全域旅游发展之‘链’。依托诗路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添内涵,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天台县分管文旅工作负责人说。

聆听千古咏叹

感受天台山文化的人文魅力

  在最奔放最诗意最潇洒最自信的盛唐,浙江有这样一条“旅游热线”:由扬州经运河南下,渡钱塘江,进入浙东运河,再折南沿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最后来到天台山,全长约190公里,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是在‘前往天台山’这个目标驱动下形成的。”天台山文化学者梁立新说。文人骚客为何或溯流而上,或水陆兼程,前仆后继而来?又为何以天台山这场盛会为高潮?

  正所谓“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千余年间,在整个中华文化圈内,天台山一直是一座人人仰止的文化高峰。“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发出这番感慨,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天台山揭开面纱,而后无数人寻幽探险而来。智者大师开创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在这里,脍炙人口的“刘阮遇仙”发生在这里,一批道教“洞天福地”在这里,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在这里,五百罗汉根本道场在这里,“书圣”王羲之学书法在这里,三朝帝师司马承祯的栖身地在这里,雍正皇帝敕封的和合二圣隐居地在这里,首测子午线长度的僧一行学算术还是在这里……在漫长的历史中,儒释道三家在天台山睦邻而居和谐相处,由此又形成了独特的天台山和合文化,天台山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

  当诗人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期待前往政治中心长安,内心充盈的是建功立业的激情。而当他们离开长安一路吟咏前往地处江南一隅的天台山,则是以朝圣般的执着心态跋山涉水,寻访可以寄托心灵的目的地。

  天台奉献了诗路中最精彩的乐章。据全国首部县域唐诗专辑校注作者安祖朝最新考证,先后有300多人吟诵天台山,留下1300多首诗歌,分别占了“浙东唐诗之路”诗人、诗篇总数的75%和80%以上。唐诗里的天台山几乎囊括了当代旅游提出的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所有范围。比如,“冰雪三千丈,风雷十二时”,雄奇的石梁飞瀑览胜赋诗者不绝,传世诗篇不下80首;“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佛道双栖的台岳南门赤城山被80多首唐诗反复吟诵;涉及“华顶高百越”之台岳主峰华顶山的诗有50多首;“仙驾初从蓬海来,相逢又说向天台。”在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笔下,当时的文人墨客打个招呼都要交谈去拜访天台山的事。

  千年过去了,唐诗依然如沾着清晨露珠的花瓣,如春日天边初生的朝霞,年轻而鲜活,天台山也依然是璀璨的唐诗文化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打造文化高地 为大花园建设铺就人文底色

  千年诗路是浙江文化的重要传承和依托,《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要求,推动诗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努力打造全国文化遗产保护模范区的“金名片”。

  身怀文化宝藏,近年来,天台成立由相关县领导、专家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坚持高站位谋划方案,制订《天台县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系统梳理沿线文化遗址遗迹,加强保护,为“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铺就人文底色。同时,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台州市唐诗之路研究院等县内外社科力量,不断加强对诗路文化带的宣传和文化遗存的研究保护工作,打造全国唐诗之路的研究高地,涌现出一批文化成果。

  “近几年出版的唐诗文化专著13部,例如全文90余万字的唐诗专辑校注《天台山唐诗总集》《司马承祯与唐诗之路》等唐诗文化专著。”天台山文化研究会负责人余云安介绍,近期又有《寒山诗注》《天台山诗词精选》《司马承祯与天台山》等书籍陆续完稿。截至2019年,围绕天台山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有列入国家级规划课题7项、省部级100多项、市厅级200多项;出版方志类、佛道类、和合类等10余类专著300多部。

  浓郁的学术氛围,引来社科系统、高层次文化研究机构的垂青。天台先后举办“浙东·诗与远方——浙东唐诗之路人文纪行”活动、“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学术会议”、浙江省“四条诗路”文化产业发展主题活动等文化交流活动,挖掘文化内涵,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当前,唐诗文化在天台已经“风生”,如何做到“水起”?

  营造全民学唐诗氛围。2018年,天台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创成浙江省“中华诗词之乡”。当前,天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天台在当地开展了“寻唐诗魅力、秀名县美城”系列活动、开展“唐诗进校园”活动,让学唐诗成为一项全民行动。

  加大影视产业扶持力度。天台出台《天台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牵头社会投资成立天台影视文化产业孵化园、天台和合影视学院等,建成石梁、龙穿峡、寒山湖、龙溪峡谷、黑洞等10多个影视外景拍摄基地。

  多渠道传播唐诗文化。天台启动拍摄大型纪录片《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2019年春节期间,“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山”亮相央视《中国诗词大会》;2019年“5·19”期间,举办“雅望唐诗路”诗词吟诵大会。不久前,“百万长三角人游台州 万团齐发天台山大瀑布”旅游推介活动在上海举行,为天台美好风光吆喝。

串起诗画山水 为乡村振兴夯实文化内涵

  秋日,清晨,塔后村掩映在一片青翠之中,与赤城山顶高矗的梁妃塔遥相呼应。白墙黛瓦的乡间院落里,民宿“花谷闲农”的经营户陈灵娟为客人煮了一壶茶,窗外红叶黄花环绕,溪流间鱼欢鸟鸣,好一番“往来赤城中,逍遥白云外”的动人景象。“村子靠近国清寺、赤城山、琼台仙谷等景区,吃了诗路文化带建设的红利,客如云来。”陈灵娟笑着说。

  塔后村古时是台岳南门,近年来,该村借力唐诗之路建设,结合中草药花园及中医养生祖方物化展示,建设康养理疗馆、中医馆、文创产品展卖区等,打造健康养生度假村,已初步形成以精品民宿集聚为特色的禅修养生度假村,近日被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目前,塔后村有61家民宿,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民宿农家乐户均纯收入达20万元。“难以想象,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个偏寂的小山村,破旧的房屋,光秃秃的山坡。”塔后村党支部书记陈孝形颇为自豪地说,“现在,塔后村又成为杭州市多家单位的疗休养基地,以后必将迎来更多的游客。”

  “唐诗之路建设的目的,不仅是要发现‘珍珠’、打造‘高地’,还要为经济社会全域发展添砖加瓦。”天台县分管文旅工作负责人说,诗路文化带建设,要为当下服务,为发展服务,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天台以“诗路文化”破局“文旅融合”,推出以研学游、考古游、体验游、修心游等为主要内容的“跟着唐诗游天台”旅游项目,打造一批诗路名镇,提升一批诗路历史文化村落,争取到2022年,建成A级景区村250个。

  在石梁镇云峰村,乡贤汤智秋正忙着照料200余亩牡丹花田。“云峰村是天台打造‘唐诗之路’乡村旅游精品线的重要节点,这一点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汤智秋说,牡丹花的花期恰好与华顶云锦杜鹃花期相近,盛放时节,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每年春天,天台境内的云锦杜鹃花、油菜花、紫荆花、桃花等齐绽放,各乡镇借此举办各类节日,好戏纷呈。例如安科村的风筝节,将纸鸢披上具有天台特色的画面和文字,和合纸鸢、济公纸鸢、唐诗纸鸢都在风筝节上展现,真正将文化、旅游、体育融为一体。

  此外,与唐诗配套的旅游文创产品也受到了大众的青睐,以天台山云雾茶、铁皮石斛、乌药等系列产品为主的旅游礼品,拉长了旅游商品链。2019年,天台全域接待游客2100余万人,旅游收入234.7亿元,同比增长12%。

  未来已来,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天台正逐梦前行。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天台山,一场吟咏千年的文化盛宴 2020-10-12 浙江日报2020-10-1200006;浙江日报2020-10-1200007;浙江日报2020-10-1200010;浙江日报2020-10-1200014;浙江日报2020-10-1200016 2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