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小山村探路文旅融合振兴乡村
溪头村,年轻人回来了
本报记者 郑欣慰
秋高气爽,又到了乡村游的好季节。
在距离龙泉市区62公里的宝溪乡溪头村,民宿业主金朝军兴奋地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小视频:“古窑里民宿,今天中午230人同时就餐,宝溪旅游,蒸蒸日上。”
做过建材、投过酒店,这个在外闯荡多年、久经商场的游子不惑之年毅然选择回乡二次创业——改造老宅,守着宝溪百年古龙窑,做一名民宿掌柜。
底气何来?答案就在溪头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里。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10年前的溪头村经济不富裕,青壮年大量外流。近年来,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当地坚持以文旅融合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走在溪头村,处处可见人间烟火:清溪里游弋的锦鲤、水边慵懒的鸭子、街边的花花草草。原汁原味的乡村静谧生活就这样扑面而来。
从落后村到网红村,小山村为求发展也曾走过弯路。多年前,因各类瓷土加工厂无序、不规范生产,导致河水浑浊,成为“牛奶河”。村中违建厂房、灰寮旱厕等违法建筑一度达3万余平方米。
还原秀山丽水的本来面貌,建设山水宜居的美丽溪头,当地开启了持续的村庄环境治理。
为了让山水常绿,当地以红豆杉、红豆树、香榧等十余种彩色珍贵树种为主,打造了400余亩彩色森林暨珍贵树种基地。同时,设立党员治水巡查点,全面整治关停违规瓷土加工作坊,采购溪石1万余吨投掷河中。当地还开展“以鱼养河”,把“红白喜事放尾鱼”和“严禁钓鱼、偷鱼、电鱼等”写入村规民约。
村民陈翠花的家就在溪边,过去村民总是往溪里倒垃圾,脏臭难闻,她连自家的房子都不要住,跑到村口开起了饭店。这些年,村庄大力整治环境和河道,面貌大变样。于是,陈翠花关了饭店,将老宅改造为民宿,生意红火。
当地还对违法建筑、灰寮等进行集中整治,累计拆除违法建筑、破旧灰寮3.5万平方米。
环境好了,游客慕名而来。溪头村至今保存有古龙窑7座,还是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不过千余人口的古村,去年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
游人如织,停车需求激增,村里建起了停车场。不过,不同于水泥浇筑的停车场,溪头村的停车场是以石片、鹅卵石、青瓷碎片为主材料铺就的。
停车场是溪头村村庄建设中的一个缩影。村庄建设过程中,当地立足修旧如旧,注重文化挖掘、保护与复兴,将龙窑文化渗入村庄建设的每个环节,瓷片铺路、匣钵砌墙、修缮古窑,处处凸显青瓷元素。
村庄是村民共同的家,倡导共建共享的溪头村在项目规划设计伊始发动全民参与,以展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民意、汇聚民智。如村中的活水进村项目利用违建拆除留下的空白区域来打造,就是村民共同商讨的结果。
在宝溪的左侧,是16座形态各异的现代竹建筑。利用夯土、垒石等传统工艺,巧妙融入青瓷、龙窑等文化元素,使竹建筑与古村落之间文化相承、脉络相通、和谐共处。它们由中、美、德、意等国的11位建筑师设计,如今成为度假酒店、艺术馆、会议中心等,也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标性建筑。
村庄人气旺,在外游子也纷纷回乡创业。金朝军曾在云南开酒店,2015年,他回村继承父亲留下的古龙窑,传承古法烧制青瓷,并经营民宿。如今,他在经营民宿的同时销售青瓷,远比在外打工赚得多。
和金朝军一样,多年在外闯荡的张绍军也回乡开起了民宿。
不约而同回乡的还有叶明峰、叶柏青兄弟,他们在老家打造了一间民宿,取名“陌上归人”,边陪伴年迈的父母,边二次创业。
近年来,当地还深入挖掘传统龙窑文化、老区红色文化、竹建筑文化和山水生态文化,推出“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系列活动、“宝溪拾景”摄影创作大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和民宿经济,提升里子,拓宽路子。2019年,溪头村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农家乐(民宿)增至2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