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国庆特别报道

从担心失传到大家追着学,鹿城剪纸非遗传承人单温克的幸福“烦恼”

传承老手艺 “剪”出新生活

  本报鹿城9月30日电 “老师,我这幅剪纸的周边如何再加些花卉?”“老师,这里如何添加中秋元素?”9月30日中午,在温州市鹿城区老年大学内,一场“欢度国庆”为主题的剪纸课已结束,但同学们依旧兴致不减。1989年出生的单温克,被同他父辈一样大的学生团团围住,争相请教剪纸技艺。

  作为温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鹿城区代表性传承人,眼下,单温克每周要上15节课,除了老年大学,还要去学校、社区、图书馆赶场子,学生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已经75岁。“从没想过,一度担心失传的剪纸,也会如此受欢迎。”他笑着说,每天被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宠爱”着,这是过去做梦都未曾想过的。

  单温克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都是同奶奶与外婆一起度过的。儿时每逢过年或者其他重要节日,家里会用大红纸剪出不同花样,讨个好彩头。每当家里老人在剪这些小剪纸的时候,他总是跟在她们后面,用碎纸照着剪。久而久之,单温克的技艺胜过了奶奶和外婆。大学里,单温克选择了视觉传达专业,这是一个与剪纸紧密联系的专业。

  作为一名准90后,单温克觉得最幸运的就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再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家里条件日益改善,让他有了为爱好和梦想去奋斗的底气。毕业后,单温克便将剪纸这门艺术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去温州工艺美术研究院从事细纹剪纸研究。他跟随多位老师学手艺,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吸收各家之所长,不断研究与实践。与此同时,单温克还尝试用剪纸来展现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单温克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喜欢这门艺术。在鹿城区老年大学,学生们向记者讲述着学剪纸的原因:“退休了,有更多闲暇时间,学一门技能可以把家里装扮得美美的。”“鹿城区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全区83个社区都建立了老年人学习点,我家就住在学校对面,过来非常方便。”“我女儿也是跟着单老师学,我们母女跟同一个老师,会有更多共同话题。”

  “随着大家生活越来越好,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我快忙不过来了。”单温克说,尤其国庆节来临,各种参展邀约不断,档期排得满满的,这种幸福的“烦恼”来得越来越强烈。

  (共享联盟鹿城站 范琦 梦妮 素洁 本报记者 戚祥浩)


浙江日报 国庆特别报道 00004 传承老手艺 “剪”出新生活 2020-10-01 21473279 2 2020年10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