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专版

突出长效治理
探索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创新

  宁波北仑,改革开放的前哨,这里是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所在地,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工业区。可与印象中的工业区不同,北仑境内绿水逶迤,青山相向,处处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

  近年来,北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美丽北仑”建设,坚持生态治理和制度创新并重,体系化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迄今,北仑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次荣获省治水“大禹鼎”,2次获评“大禹鼎”银鼎,连续3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10年获得“美丽宁波”考核优秀,入选“美丽浙江十大特色体验地”。

突出长效治理

探索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创新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北仑是全省制造业强区和物流业发展大区,石化、电力、印染、造纸、钢铁等能耗高、污染重企业集聚,集卡车众多,约占宁波全市的80%以上,环境治理任务重、压力大。北仑强化担当,直面生态痛点、难点,持续推进治理模式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全省港口集疏运的重点区域,每天过境的集卡车多达3万辆,尾气排放一度严重。为此,北仑探索建立覆盖全域的“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体系。不仅在宁波市率先实施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城区限行,累计淘汰国Ⅲ及以下标准营运柴油车4969辆,还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宁波市首套柴油车道路黑烟抓拍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柴油车污染排放状况的实时监控,完成6151台国V排放标准柴油车安装OBD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平台联网。

  为克服工业企业处理污水不专业、效率不高的难题,北仑积极探索工业污水第三方治理模式,并被列入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项目。所谓第三方治理,就是排污企业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第三方治理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它的核心是进行专业化分工,明确各方责任,逐步建立起“排污者付费担责、第三方依约治理、政府指导监管”的治污机制。

  最先试点工业污水第三方治理的青峙工业区块及周边区域,是北仑临港产业重要的集聚基地,化工、印染企业密集,拥有金发新材料、亚洲浆纸、三星重工等行业巨头,工业污水排放量很大。项目实施后,青峙片区工业污水实现了集中收集和处理,还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污水不再“跑冒滴漏”,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针对工业固废分类不彻底,无害化处置率低的短板,北仑在宁波市率先开展一般工业固废分类管理试点,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全力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分类管理和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初步形成了一般工业固废源头分类、建设分拣中心、集中收储运的处置体系和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公交化”收运的处置模式,并完成全国首例利用钢铁厂高炉协同处置金属表面处理污泥的试验项目建设。据北仑区政府有关负责人透露,眼下,北仑正按“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利用处置无害化”要求,建设完善一般工业固废闭环管理体系,努力实现源头减量化、分类资源化、处置无害化的处置目标。

突出绿色发展

探索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创新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北仑牢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争当全国县域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探路者的使命担当,持续探索绿色发展报告制度创新,初步形成了绿色报表、绿色审计、绿色审批等内容为主体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厘清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家底”,才能让管控有的放矢,精准高效。2016年起,北仑参照国家、省市标准,融入自身元素,量身定制了一套衡量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资源能源、重点行业能源产出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公众环境满意度等八大方面3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并由此形成“绿色发展报告”,每年提交人大审议,向社会公众发布,该项改革入选2018年度省级改革试点项目。2018年,北仑再度纳入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4项指标,针对性地研究资源环境要素约束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问题。眼下,北仑还在搭建绿色发展指数预警和信息化监控平台,力争可视化展示全区绿色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

  结合“绿色发展报告”,2018年,北仑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成为全省首个摸清“生态家底”的临港区域。这份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精心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覆盖北仑(包括临港区域)的土地、林木、水资源、海洋资源资产情况等内容,不仅精准核算了全区土地、林木、水和海洋资源实物量,还对照联合国《实验生态系统核算体系》,完成了森林、湿地、城市绿地和海岸带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

  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彰显各类资源背后隐藏的巨大价值,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比如,根据估算,北仑区九峰山森林公园每年提供的休闲娱乐等文化服务价值接近2.6亿元,这还不包括九峰山的其他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北仑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表明,九峰山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需进一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2017年,北仑承担区县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省试点工作,省审计厅对区主要领导任职期间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情况、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海洋资源保护情况、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等7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审计。2018年,北仑区在白峰、小港两个街道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审计试点,立足街道特色,对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变化情况、自然资源和生态治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自然资源环保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资金使用管理等6方面开展审计,现该项改革已在全区稳步推开。眼下,北仑正探索建立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和财政决算审计“统一进点、同步实施”的新模式。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提高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助推北仑高质量绿色发展。

  北仑持续优化项目环评审批流程,探索“绿色审批”,在全省率先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制度改革,在梅山产业集聚区成功试点后,在全区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中稳步推进,相继推动台塑台化、韵升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关改革措施延伸至小微企业园区提升整治,已累计完成5个小微企业园“区域环评”编制评审。同时通过“历史项目清理”、排污许可证登记核发等方式,积极解决企业环评审批等方面历史遗留问题,助推企业发展。

突出全民共治

探索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并非单打独斗,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不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近年来,北仑从为全省提供县域示范的高度,大胆谋划、系统推进,持续从强化政府责任、突出企业主体、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持续探索制度创新,形成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保险、“敦亲睦邻”环境公益、“绿满港城”等生态制度创新品牌,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这是政府完善绿色环境监管制度体系的新探索。北仑始终把淘汰落后产能和“腾笼换鸟”工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先后对金属表面处理、农副食品等重点行业的40多家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工艺落后、产业档次低、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结合“三改一拆”大力推进拆后土地、老旧厂房和城镇低效用地重复利用,高质量建设小微企业园区,目前已先后新开工建设包括电镀产业园在内的7个小微企业园,实施了20家小微园区改造提升项目。7月28日,全省小微企业园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北仑成功召开。

  这是企业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的新征程。北仑试点推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改革,对试点企业在环保资金补助、企业环保服务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迄今,已在海天、拓普、申洲、吉利等4家龙头企业试点实施,通过刺激产业链下游绿色采购,倒逼产业链上游供应商、采购商采取环保措施,对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制造过程、物流运输等环节进行绿色改造,提高了绿色生产水平。北仑探索生态环境“绿色保险”制度创新,全面建立由政府协调牵头,保险公司、环保专业服务企业、投保企业等参与,市场化方式运作,保险资金多元化筹集,保险险种多样化发展、多种环境监管方式相结合的“服务+补偿+保障+监管”的环境监管服务新模式,该项改革入选2019年度宁波市市级改革试点项目。眼下,“绿色保险”正在化工、造纸、电镀、纺织印染等环境污染高风险企业和重点行业推广覆盖,已参保企业达120多家。

  这是由社会公众凝聚生态共识,形成生态自觉的新转变。如今,北仑打造起“敦亲睦邻”环境公益品牌,组建12支1000人以上的环保志愿者、环保义务监督队伍,定期参加公益活动;建立起以生态文明教育馆为引领,“1+X”的北仑环保公众参与模式;筹建了全省首个“环保公益基金”,引导全区30余家企业捐赠资金2000余万元,为区域环保公益项目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开展了“环保直通车”服务进企业、“环保绿皮车”宣传进城乡、“环保大篷车”教育进基层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宣传行动,引导一批企业向公众开放环境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今年6月,“绿满港城”行动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全区“一个体系 多元主体 多个渠道”的生态环境领域公众参与治理模式基本建成。

  同时,北仑还不断完善智能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相继建成智慧环保环境质量预警平台、360监察平台、应急指挥平台、环境监测监控中心等设施,87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控实现全覆盖,并初步形成覆盖水、气、声、VOCs等各大要素的生态环境预警网络。

  一项项蹄疾步稳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北仑生态环境的治理,提升了北仑生态环境品质,使得北仑的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一座彰显港口特色风情、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国际化滨海秀美之城,在祖国的东海边呼之欲出。

  数据显示,2019年,北仑单位GDP能耗下降7.62%;区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8%;PM2.5浓度为25ug/m3,同比下降10.7%;区控以上河道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90%,全区535条河道90%以上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本版图片由北仑区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0 突出长效治理
探索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创新
2020-09-30 浙江日报2020-09-3000012;浙江日报2020-09-3000010;浙江日报2020-09-3000014;浙江日报2020-09-3000009;浙江日报2020-09-3000021 2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