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3周年,取得一批可复制经验
“民”不虚传!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温州样本”
叶小西 肖小珍
2017年9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正式落户温州。这赋予了温州为中国体育发展探索新路子的“探路者”使命。
回望3年时光,温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落地见效,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温州人秉承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善于创造的“温州精神”,为浙江也为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了宝贵的“温州样本”。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温州样本”之一
民间力量迸发新活力
近年来,温州社会力量参与培养了蹦床世界冠军贾芳芳,体操亚运冠军罗欢,国家足球队运动员张玉宁,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世界冠军丁立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世界冠军蒋川,羽毛球世青赛冠军林贵埔等一批优秀运动员。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参赛的10名温籍运动员中有4名属社会力量培养输送,并获得2金2银佳绩。
案例:温州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由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和温州市心桥幼儿教育发展集团联合创办。创办前,温州体操项目缺平台、缺教练、缺生源,而心桥幼教集团有资金、有想法、有生源。双方互补短板,一拍即合。该俱乐部如今已成为温州体操人才的摇篮,逐步发展成省内一流队伍,已向省体操队和八一体操队输送了45名优秀运动员,并涌现出亚运冠军罗欢、全运会冠军黎琪等知名运动员。体校培养了竞技人才,心桥集团也树立了品牌。
点评:吕志武游泳俱乐部、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凯易路马术俱乐部之所以成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样本,与温州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激活不无关系。真正的举国体制,应该是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都调动起来,并激活所有民间资本和力量。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温州样本”之二
“百姓健身房”全民点赞
自2017年率全国之先建设“百姓健身房”,截至2020年8月底,温州共建成209家,到年底还将再建成37家。其中,已设置开通门禁系统的33家“百姓健身房”注册会员近3.5万人,2019年参与健身超20万人次。
案例:温州松台街道庆年坊社区“百姓健身房”采用社团+义工的服务制度,由辖区内体育社团志愿者参与健身房运营,一天3班、一周21人值班服务,管理人员认领服务时段。健身房管理设有激励机制,服务一天的义工可以得到1个积分(抵5元现金),该积分可在社区兑换小礼品或者健身课程。
点评:社会力量办体育,关键是管办分离,即社会能办的放开让社会办,社会难办的由体育部门做。《百姓健身房建设与服务规范》《百姓健身房管理办法》《百姓健身房星级评定标准》,共同构成了“百姓健身房”建设、管理、评定“三位一体”完整体系,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体系化的“温州经验”。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温州样本”之三
体育社团更加“活”起来
通过政社分离、公私互补,探索社会力量参办体育组织的新路子:温州全市体育社团发展到1995家,其中市级82家,县市区级314家,乡镇(街道)体育总会全覆盖,社区村居都有健身组织。
案例:羽毛球协会是温州最早成立的民间体育社团之一。2011年,协会迈出了“社会力量办体育”跨越式的一步——承办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温州羽协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借用媒体宣传和社会人脉寻求企业冠名赞助,从而成功举办了联赛。
点评:基层体育火不火,要看体育社团活不活。遍布城乡的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当地体育事业发展的“毛细血管”。在温州,政府包办体育逐渐成为过去式,“活”起来的社团正成为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供给者”和“生力军”。
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温州样本”之四
“体育+”实现跨界融合
试点以来,温州全市490项市级以上赛事已全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社会力量承办,政府购买服务金额达7680万元,社会力量投入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达2亿元。3年中,桃花岛冰雪运动中心、威斯顿智体小镇等一大批社会资本投资的体育产业项目相继建成,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场地建设项目超过50亿元。
案例:泰顺百丈时尚体育小镇举办了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美式台球国际公开赛、全国象棋棋后赛、全国商界精英马拉松等重大赛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迅猛。试点前的2016年,游客10万多、旅游产值3000万元,发展到2019年,游客达40余万、旅游产值达1亿多元。
点评:“体育+旅游”的新业态,承载着当地百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愿景。体育小镇是借体育平台谋地方发展的好抓手,需要市场力量深度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体育部门应如何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图片由温州市体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