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绿色架构
书“浙样”文章
张环宙 编辑 章忻 周宇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就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把全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准确把握浙江阶段性特征,省委提出要认真思考和回答10大新课题。其中,浙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后,如何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彰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是10大新课题之一。总体构筑“国家公园+未来社区+美丽乡村+风情海岛+绿色交通”内涵式发展架构,是对这一新课题的理论思考,对于浙江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引领国家公园示范先行
一是重构我省自然保护地空间体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为契机,依托天目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中长期目标和空间规划,推动以国家公园建设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体系优化和制度更新。二是提升整体形象品牌。建立产业准入、生产创新、过程监督、产品认证、品牌共塑等生态友好型产业配套制度体系,提升国家公园品牌价值。三是实现在地共建共享共治。建立政府、社区、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多方参与理事会、委员会等形式多元共治机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良好生态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打磨国家公园“浙江范式”。
构建产城人文未来社区
一是重塑城市生态和谐空间。要把生态文明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扩大城市生态空间,注重对现有建筑进行整治,增设人文景观,增加敞开空间,使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和谐,营造青山映城、绿水绕城、城在景中、城景交融的现代山水城市风貌。引入生产性农业作物,作为城市景观形态和绿色基质,融入城市环境中,把城市轻轻放在大自然中。二是推进新型业态培育。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和文化生态,活化生产要素,创新经营业态,拓展服务功能,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是加快田园城市产业布局。突出现代第三产业、新兴战略产业、高科技产业、文创产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互动,将城市先进技术和乡村田园风光结合,促进健康生活和产业交互发展。出台健康、养老、文化等幸福产业培育规划,推广“互联网+”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健康养老与农业跨界融合。
推进美丽乡村绿色发展
一是推进万村景区化典型建设。对窗口门户型、平原水乡型、丘陵山地型、旅游观光型、历史文化型、文化养老型等村落加以分类保护与建设。二是打造绿色家园。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其保障机制,彻底解决“垃圾围村”困局。三是打造绿色水源。多途径引导农村群众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化学物质对水资源污染,规范农村地区畜牧养殖业带来的水资源污染。四是打造绿色田园。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广立体式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宣传推广和相关培训力度。
推动风情海岛永续发展
一是树立海洋战略思维。以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契机,以海岛为蓝色海洋中的“美丽盆景”,以山海统筹的大手笔,擘画山海联动的新格局。二是培育中高端海岛旅游精品。重视中高端市场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开发邮轮旅游、游艇旅游、人造海滩、高端度假岛等旅游精品,培育碧海金沙、海钓休闲、文化艺演、节庆会展、航空旅游、游船巡游等旅游业态。三是完善海岛发展重大政策。重点支持无人岛用于海洋产业培育与旅游开发,完善无人岛开发管理办法,强化生态监管保护。
绿色交通驱动整体活力
一是加快国家风景道建设。建设浙西南景区化高速公路,扩容国省道,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二是构筑骑行绿道网。重点建设由环杭州湾、环南太湖、沿钱塘江、沿瓯江、沿海防护林带等构成的骑行绿道网,构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等层次分明的绿道网体系。三是加大黄金旅游带建设。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浙西南生态旅游带、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佛道名山旅游带、浙中影视文化旅游带、浙北精品旅游带、海湾海岛等精品旅游带,形成亮丽风景线。
【作者为省委党校2020年秋季进修一班学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