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专版

文章导航

文明新风来 古城别样美

  文明新风来 古城别样美

  于 山 缪 明

  城市,不仅因美丽而文明,更因文明而美丽。对于有1800年历史的衢州来说,文明让古城更添魅力。

  自2018年,衢州以全省最高分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正式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入场券”以来,衢州紧盯“文明城市有一个,一定是衢州;文明城市少一个,一定不是衢州”的目标,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攻坚提升,全力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谱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

  衢州目标清晰,全市上下鼓足干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接着一步走。衢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工作理念,始终从群众需求出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切实回应和重大举措。

  3年来,从闹市区到背街小巷,从斑驳的老街到敞亮的马路,从南孔古城到智慧新城,市容市貌全面提升;斑马线前,汽车减速让行;居民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文明,让一座城市发生蝶变;文明,融入一座城市的血脉。

  衢州有礼 浸润心田

  不久前,一张由执勤交警随手拍下的照片,让衢州人无比自豪。

  车水马龙的早高峰,在衢州市区一个十字路口的非机动车道上,近10辆左转非机动车自觉靠边排成一排,让出了右边的通道,供直行非机动车辆通行……在路口执勤的交警方云峰目睹了这一幕,拍照发了朋友圈后引来众多网友留言转发:“素质高,形象好,这就是有礼衢州人。”

  对于一线的交警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创文让越来越多的市民都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交通出行方面。”方云峰说,更有代表性的是在斑马线前,路过的机动车自觉礼让行人。

  还有这样一段车载记录仪拍摄的视频:在衢州市区内的一个无红绿灯的路口,车主停车让一个背着书包戴红领巾的小女孩先过马路,小女孩走过马路后回身向车主行了一个标准少先队礼。网友们纷纷为高素质的车主点赞,更为知恩感恩的小学生骄傲。

  一件件小事足以体现衢州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升,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与衢州不遗余力打造的城市品牌“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息息相关。

  2018年7月,衢州举办了城市品牌发布会,正式向全球发布“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将孔子行礼图为原型提炼设计的“作揖礼”正式确定为衢州城市品牌标识。衢州有礼对自然有礼、对社会有礼、对历史有礼、对未来有礼,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正是“衢州有礼”的号召力,让老百姓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广泛的参与者。衢州有礼,从自己做起,创建文明城市,从小事做起。

  自从创文工作开展以来,柯城区花园街道花港社区,居民余金华拉起了一支“大妈有礼巡查队”,每天带着小喇叭,在小区宣传,帮助居民们养成良好习惯。余金华表示,“创文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百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城市的一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像余金华这样的志愿者,并不在少数。截至目前,全市组建“小锦鲤”志愿队伍1600余支,有38万志愿者队伍形成了“创文青骑团”“净城慢跑团”“银发督导团”“红手印”“红管家”“红色物业联盟”的衢州特色体系,累计志愿服务时数已达826万小时。衢州汇总出台《衢州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聚拢社会资源,全面增强激励举措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全市共有30多家企业、单位提供了70余类、上万件志愿服务激励物资,有效提升了市民的满意度和志愿者的活跃度。

  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他们除了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还利用业余时间投身公益。他们用自己的爱心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文明,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更和谐、更有礼,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城市文明工作前行。

  一座有礼城市,最美的风景是人。截至目前,衢州已产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名、省级道德模范12名、“中国好人”23名、“浙江好人”160名、“浙江骄傲”23人、“最美浙江人——青春领袖”12人。今年上半年,邹妙富获得“中国好人”提名,张琪、王金良等7人获得“浙江好人”称号,李香如等42人获得首批“有礼标兵”称号。如今,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已成了衢州市民的一种自觉行为;垃圾不落地在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智慧新城草坪公园、孔子文化公园开展试点,市民逐渐养成将垃圾带回家、分类处置的习惯;有礼集痰袋和有礼集烟袋试点投放,引导市民痰不落地、烟头不落地……

  有礼指数 倡导新风

  今年9月,衢州市文明委、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落实“有礼指数”指标情况,衢州市档案馆在有礼品牌、有礼秩序、排队有礼等方面指标测评综合得分82.5分,在40家市级部门中名列第一。这是衢州市“有礼指数”(CI)测评体系对各县市区和各单位的文明行为进行量化评分,倒逼文明习惯的养成。

  2020年3月,衢州前瞻性地提出推行“八个一”,“礼”治一座城的目标,即打造一座“车让人”的城市、一座“自觉排队”的城市、一座“烟头不落地”的城市、一座“使用公筷公勺”的城市、一座“行作揖礼”的城市、一座“不随地吐痰”的城市、一座“没有牛皮癣”的城市、一座“拆墙透绿”的城市,件件都是小事,件件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却折射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之光。

  7月3日,衢州正式推出《衢州市“有礼指数”(CI)测评体系》,成为全国首个将“有礼”进行标准量化的地级市和以礼治推动基层治理的先行试验城市。主要用于评价各地各部门的文明有礼总体状况,综合体现各地各部门的文化底蕴、文明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等。每季度测评一次,由市文明委牵头,实地测评以暗访为主,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由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负责实施,确保结果公平公正。

  无论是烟头不落地还是不随地吐痰,文明行为小事不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也不在于拿牌,而是让群众把文明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但良好的文明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衢州通过完善制度、文明立法,将城市文明从道德自律上升到法律约束。

  文明立法 长效机制

  文明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让文明行为从倡导变为群众接受的自觉行为,还需要通过法治规范和引导。2020年5月15日,《衢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全票表决通过予以批准,这是衢州获得地方立法权后获批准的第10部实体法规,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

  条例重点明确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同时对公民在公共场所、出行、饲养宠物、就餐等12个方面的文明行为进行了细化规定,并设置了相应法律责任。条例还充分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明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将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禁止滥食野生动物、倡导行作揖礼等纳入法规当中。这是首次把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写入我省的地方性法规。

  今年5月底6月初,针对“未摆放公筷公勺”“光膀子”,以及车窗抛物,衢州连开三张罚单,以条例“硬制度”依法纠正市民不文明行为。这种严管如一剂猛药,动摇了那些根深蒂固的不文明陋习,迅速掀起了一股社会正能量。

  “以前是倡导,现在是义务性规定,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最终,让文明行为从政府倡导变为公众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衢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百姓的智慧和参与、政府的倡导和创新,而这样的“变革”,体现的正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和文明立法相比,村规民约又是另一道文明“紧箍咒”。最早将公筷公勺写入村规民约的是柯城区花园街道上洋村。上洋村党支部书记黄岳华说,“经村民代表全票通过,第9次修改村规民约,把使用公筷公勺、行作揖礼等文明行为写入其中。”一石掀起千层浪,以上洋村为示范点,三衢大地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修约”热潮,衢州全域1589个村社全面完成“千村修约”工作。

  “每个位置都有公筷,点赞点赞!”近日,在衢州游玩的游客夏女士发现,这里农家乐每个餐位前都配备了一双公筷,筷子比一般筷子要长两三厘米,握手一端还印有“有礼公筷”字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使用公筷公勺的必要性已然形成共识,“公筷公勺”不仅普及在衢州的餐饮单位,也走入寻常百姓家。

  文明之风 吹遍城乡

  “叮咚、叮咚……”每天临近中午时分,一辆垃圾回收车“唱”着歌驶入衢州市区道前街,沿街商户程柏红听到音乐声急忙从店内搬出垃圾桶。程柏红说:“现在我们自然而然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不仅仅在城市,这股文明之风,也吹到了农村。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投入了衢州首批智能垃圾回收箱。村民封建南拿着收集来的塑料瓶,走到可回收垃圾智能分类箱前,扫一扫自己的文明风尚积分卡背面二维码,智能分类箱塑料类投放口随即开启,待封建南投递完成后,投口自动关闭,触摸式操作屏语音提示“本次投递计18分”,整个过程仅仅25秒。

  3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衢州城乡兴起了垃圾分类的“绿色革命”。衢州出台了《衢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意见》,根据生活垃圾成分特点,按照大类粗分、简便易行的原则,将城镇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将农村垃圾分为“可烂”和“不可烂”两类。一只小小的垃圾桶,不仅悄悄改变着城乡居民的卫生习惯,更提升了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

  更大的改变,还在于生活环境的提升。“我在这里住了60多年了,从来没想过建起来30年的小区能变得这么漂亮!”在柯城区花园街道安装小区内,孙立成老人边走边感叹。安装小区以上世纪80、90年代的房子为主,不论是环境还是管理,都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经过改造,小区内浇上了柏油马路,拓宽了道路,种上景观树,还装上了路灯,小区居民满意度直线上升。

  创文以来,衢州累计改造了370多个老旧小区,重新粉刷了楼道,全部点亮了楼道灯。在街道社区、小区、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新增94000多个消防设施,还解决了路面破损和下沉、新建改建雨污水管等居民关心的小事。3年来,依托“创建”,衢州开展了小区“十乱”、交通秩序、渣土车、小餐饮、“牛皮癣”、狗患、“僵尸车”等10多个专项整治行动,清理乱堆放15.3万处,拆除乱搭建14600多处、面积16.8万余平方米,累计铲除“牛皮癣”130万余张(处)。

  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是城市环境面貌的大幅度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创建文明城市,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美好环境,最终受益的,是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街巷整洁有序、小区环境优美、窗口服务高效便捷……走进衢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之风清新扑面。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考验耐力和持久力的长跑中,衢州市始终坚持以创建为载体,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不断推动城乡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

  文明提速 城市更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8年度,衢州在年度测评中以总分92.31分的成绩在全国113个地级提名城市中位列第八;2019年度,衢州圆满完成了“保八进位”的目标,以总分96.27分位列全国第四。

  衢州的城市文明在进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改变了衢州的城乡面貌,更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环境变美、风尚变美、人文变美,新面貌、新气象、新风气来源于文明的温度、道德的厚度和精神的高度。

  衢州就是这样一座追求诗和远方的城市。去年12月,衢州市政府推倒政府院墙,与院外绿化带融为一体,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以前,总觉得政府大院非常神秘,如今围墙拆了,和公园绿地连成片,人们可以随时进出。”市民毛先生说。“拆墙透绿”,折射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之变,拆掉了围墙,也打破了干部与群众间的“围墙”和“心墙”,更为全市机关干部作风树标立杆,彰显了一心为民的情怀。

  百姓的需求在哪里,创建的目标就定在哪里。新增机动车停车位2.5万余个,新开各类公交线路17条,完善193个路口红绿灯,规划152条城区道路通行方案……城市交通设施的改造升级以及对交通文明行为的规范,让市民们由衷感叹:出行更便利了,马路更通畅了。

  “15分钟生活圈”,便民又惠民。吃饭、购物、娱乐,门口就有商圈;上学、健身、就医,出门就能实现。城区“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变化在循序渐进中发生,生活品质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是衢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初心与使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4 文明新风来 古城别样美 2020-09-26 浙江日报2020-09-2600007;浙江日报2020-09-2600015;浙江日报2020-09-2600022;浙江日报2020-09-2600024;浙江日报2020-09-2600017;浙江日报2020-09-2600018;浙江日报2020-09-2600029;浙江日报2020-09-2600032;浙江日报2020-09-2600014;浙江日报2020-09-2600016;浙江日报2020-09-2600028;浙江日报2020-09-2600030 2 2020年09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