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创新浙江

文章导航

探索引才聚才新模式

乘风破浪 扬帆竞“舟”

  9月的舟山,处处洋溢着全面开渔的喜悦。围绕“海”字特色,做好“贸”字文章。今年以来,在推进落实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的同时,伴随着甬舟一体化的浪潮,舟山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引才聚才新模式,精准集聚“高精尖”海洋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抢招高校毕业生,联动布局“舟创未来”人才飞地平台,精心组建“以老带新”的“银龄三师”队伍,并不断营造引才聚才的最优环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听!一声声人才聚集的“小螺号”,正在东海之滨响起。

家燕盼归巢,逐梦新蓝海

  碧波千顷满船归,千岛之城纵万里。在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红利重重叠加之际,舟山凭借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等海洋资源优势,迎来了扬帆起航的强劲东风。

  人才就是第一竞争力。如何扬长补短,在周边城市一轮又一轮“抢人大战”中,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海岛?

  去年以来,舟山出台升级版“1+9”人才新政,进一步加大对“高精尖”人才引育、大学生集聚和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等的支持力度;在市级重点人才工程中设立青年专项,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给予安家补贴等,对大学生落户、购房补贴、交通补贴、就业创业支持等进行全面升级;通过举办自贸区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等活动,以赛引才集聚海洋领域人才;布局打造“人才飞地+创新平台+特色园区”的人才发展平台格局,在杭州、上海、宁波多个城市相继启动“人才飞地”建设,推动人才引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端口前移。

  从政策到制度、从产业到平台、从环境到服务,除不断完善各项引才“硬件”,舟山也在“软件”上下足了功夫。

  在许多人印象中,大学是促成高端人才就业的最后通道。然而,舟山把引才的“突破口”前置到高中,巧打“母校”牌,成为其人才工作的一大亮点。舟山中学副校长邹碧艳,是该校负责帮助招引舟山籍大学生回舟就业的联络人。为帮助更多的在外大学生了解家乡、回归家乡,该校组建了多个班级群,用于发布各种就业信息,也便于在外大学生把自己的应聘材料发给母校,由后者推荐给本地企事业单位。“家乡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愿意回到这里来就业。”邹校长说,今年9月开学后,学校里新来的7位老师中有4位是舟山籍应届毕业生,其中3位还是舟山中学的毕业生,“正是因为近年来舟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让他们最终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母校,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

  去年,舟山引进的大学生数量首次突破万人,超过全市户籍人口的1%,是当年舟山高考录取学生的2.54倍,其中博士97人、硕士345人,分别是前年的3倍和2倍;今年上半年,舟山在全面摸排3200名舟籍毕业生、5所在舟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和68家省部属企业应届生招引需求的基础上,牵头成立本地高校就业联盟,1~8月共计引进高校毕业生8379人,同比增长22.6%,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达到317人,同比增长40.3%。

  成绩单的背后,是“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气场和胸怀。为吸引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落户舟山,舟山频频出台新政,包括凭技能等级证书即可落户、签订劳动合同即可落户、人才落户租售同权等,以进一步优化落户政策等手段招才引才,全力支撑和保障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

栽下梧桐树,筑巢引凤来

  工作日一大早,家住定海区海城雅苑的小侯,出门10分钟就抵达工作单位——市公交公司。去年在北京毕业后,虽只身一人来到舟山打拼,这个北方姑娘却享受到了这座陌生城市接二连三的“特殊关照”——试用期3个月内,免费入住人才公寓;正式入职后,未来两年还可继续享受免费租住人才公寓的待遇。

  对许多刚刚入职的应届生来说,尤其是外来大学生,租房压力不言而喻。为留住大学生在舟工作,舟山共计拿出209套可拎包入住的单身公寓,推行“试用期3个月+入职两年(企业员工)”免租金入住政策,帮助应届生解决最大的后顾之忧。而这样的优惠政策,几乎贯穿舟山引进各类人才的方方面面。

  目前,位于舟山新城海宇道的市人才公寓和高云佳苑国际人才社区,都在进行“地标式”的华丽升级,未来,这两处将升级成为集办事服务、会议洽谈、休闲茶歇、短期住宿、现代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同时,舟山还立足海岛特色,以市场化手段整合特色民宿、高端酒店、公共设施等资源,布局了一批综合型、行业型、专业型、服务型的人才之家站点。目前,以“离岛休养”为特色的白沙钓岛人才之家,以“商务洽谈”为特色的如心小镇人才之家、以“茶艺休闲”为特色的桃园小筑人才之家等已经陆续投入使用,为在舟打拼的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线下服务。

  在线上,舟山重磅推出数字化“人才码”,这是全省首个深度嫁接“浙里办”的人才服务平台,在信息录入、数据传导、功能嫁接以及服务实现等方面与“浙里办”实现了有机融合。新舟山人通过“浙里办”进入“舟山人才码”后,可进入个人专属页面,享受专门定制的近30项服务,涵盖安居落户、交通出行、住房周转、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一码通、一码清、一码办”。

  引得进更要留得住,一直以来,人才工作靠的正是跟人打交道的“双商”(智商、情商)。舟山在人才服务领域不仅开发出“人才码”这样的“最强大脑”,在“暖心留心”方面也更注重人性化。比如,从去年起,舟山就在职工疗休养活动中专门增设了“单身交友”专列,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为在舟山工作、生活的未婚青年人才创造相识相恋的机会。市委人才办、团市委、市妇联还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为单身青年搭建起一个个“情定舟山”的平台。

  蓝天碧海,不仅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热土,同样也是老年人养老定居的宜居之地。近年来,舟山不但抛出了吸引青年人才前往创新创业的橄榄枝,还面向已经退休的教师、医师、工程师发出邀请函,在全省首创“银龄”三师招引计划,以优厚的待遇吸引银发人才前来工作和定居。

  上个月,定海区白泉中学专门租好房子、备好家电,迎来了刚退休的“全国创新教育优秀教师”赵清波。包含赵老师在内,舟山市教育局今年已招募到符合要求的“银龄”讲学教师共15名,此外去年招聘的12名教师中也有7人得到了续聘,他们的到来,有效缓解了海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矛盾。

  几乎同一时间,普陀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了原丽水中心医院心内科退休医师谢银莲。尽管家人起初并不支持“50后”的她远赴海岛就职,但和谐的工作氛围、周到的后勤保障,让“医者仁心”的谢医生已然把舟山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只要有危重病人,加班加点的队伍里总有她的身影。

  截至目前,在舟山就职的“银龄”教师共有22名,其中特级教师及高级教师21人,获市级以上荣誉教师9人,其中获全国荣誉2人;“银龄”医师5名;“银龄”工程师的招募,也吸引了各地专家人才的关注。未来的蓝天下碧海边,除了一众奋辑笃行的年轻身影,定不乏“退而不休”的银发一族,为海岛发展贡献绵绵余力。

甬舟一体化,唱响双城记

  “阿拉宁波”“阿拉舟山”两个一衣带水、通江达海的“阿拉”城市,在9月18日举办的“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期间,将“甬舟一体化”推向更“亲密无间”。符合条件的专家人才实行重点景区互免门票,试点酒店、民宿互享折扣,两地体育场馆共用共享,栎社机场和普陀山可享绿色通道服务,舟山人才可在宁波一分钱乘公交地铁……作为甬舟人才一体化的重点合作项目,两地围绕专家人才的同城待遇抛出了一系列干货,通过开通两地互通型人才识别码,专家人才只需扫一扫就能畅享甬舟两市多项便利服务,随着甬舟专家人才“一库一网一码”的上线,两地1.4万余名高层次人才享受同城化服务已成现实。

  甬舟一体化,人才先行。上半年的宁波人才日,两地联合推出宁波舟山青年人才联合招聘会,共吸引两地291家单位参会,900多所高校1.1万余名青年人才进行了云端对接。一体化专区招聘,也成为打通区域壁垒、共享人才资源的一次尝试。

  此外,围绕人才一体化平台建设,两地还联合打造了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飞地,帮助舟山打通人才、科技、项目异地孵化与本土产业化联动发展的通道。9月18日,位于宁波东部新城核心区域浙江创新中心的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飞地正式开园运营。园区内企业将享受3年免租的优惠政策,并可共享园区资金、信贷、空间、人力资源等科创资源。

  借着人才一体化的东风,不久前,位于舟山的浙江中科立德新材料有限公司从宁波“借”到了人才。“公司之前在锂离子电池水性黏结剂全生命周期的研发上遇到了瓶颈,现在我们成功对接上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专家,相信很快会取得突破。”企业负责人邵汉琦说。无独有偶,舟山的7412工厂等5家企业都如愿“借”到了宁波专家,正在全力攻坚各自的技术难题。甬舟人才的一体化,正不断发挥几何级数的正向效应,带动两地社会经济更快地发展提升。

  人才联动,利好不断。在省委人才办强力指导下,今年4月,省委人才办和宁波市委、舟山市委高规格出台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六年行动方案》和《2020年重点任务》,甬舟两地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人才机制一体化创新、人才生态一体化构建,高水平打造省域人才均衡发展先行示范。

  (本版照片由舟山市委组织部提供)


浙江日报 创新浙江 00016 乘风破浪 扬帆竞“舟” 2020-09-25 浙江日报2020-09-2500005;浙江日报2020-09-2500009;浙江日报2020-09-2500014;浙江日报2020-09-2500013;浙江日报2020-09-2500019 2 2020年09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