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潮专刊

专家评说

  讲自己的故事、庆自己的节日、话自己的小康。在第三个农民丰收节当天,浙江省农民用自己的方式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交出了一份幸福满满的答卷。从物质到精神、从产业到乡风,浙江老乡们故事背后是政策带来的变化,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之后的喜悦,是浙江农民令人尊重的勤劳、坚守、精明又厚道的人性之美。祝贺浙江省“老乡话小康”故事大赛圆满成功。

  评委:王蓉 国庆70周年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分集导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社会交流部沟通联络组组长以及《田间示范秀》栏目负责人。

  这一场“老乡说小康”的浙江农民故事总决赛看下来,有三点印象特别深刻。

  一是故事相当接地气,生动而鲜活,我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选手是在说自己创业创新的故事,这就特别亲切和有代表性,而且有不少都是一村一地的带头人。

  二是具有时代气息,从参赛选手来看,既有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代人,更有“90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和海归,以及结对建设西部地区的代表,这既是浙江农民的故事,更是十分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正如我为这个比赛所作的主题诗歌中所写到的:“老乡说小康,小康奔大康;中国看浙江,浙江有担当。”

  三是这些故事是具有传播效应的,因为其形式生动活泼,在现场的人无不受到感染和教育,特别是老乡第一人称的讲述,更有亲和力。这说明讲故事这一形式在当今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乡间地头、在文化礼堂,更需要有这样一种形式。

  评委:孙昌建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创委会主任。

  这次的“老乡说小康”故事大赛,主题鲜明,23个故事每个都很鲜活,六分钟的表达对于选手来说无论是视角、角度、切入点、故事的结构、细节的描述、节奏的把控、讲述的状态都具有挑战。非常可喜的是,本次的两个一等奖,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自己在奔小康的过程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点点变化。17号选手戴着草帽,赤脚站在舞台上讲着自己如何从一个城市青年转变为职业农民的故事,很有代入感。20号选手是一位63岁的阿姨,她拿着最简单的道具(粮票、布票)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场景,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但很接地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新时代农村的新面貌,以及当代新农民的一种自信。

  评委:张晓燕 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产学研发展中心主任,首届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政府奖获得者。

  坐在评委席上,听着全省各地的老乡说着自己的或他人的小康故事,跟随着他们的掏心掏肺的讲述,神游于田间地头等各种场景,忽然,一个字儿油然浮现于脑海,那就是:磨!

  哪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他们的人生故事,浓缩于短短的六分钟里,大多是一些艰辛磨难的历程,而往往辛苦得来的小康,品尝起来格外甘甜。

  诚如杨绛先生所言,人生好比香料,捣得越碎,磨得愈细,香得越浓烈。听老乡津津有味说他们的小康故事,听他们沾露带泥、接上了地气的见解,宛如磨坊里萦绕的歌谣,挥之不去,久久回响。

  评委:安峰 杭州文广集团广播电视“双栖主持人”。

  参加大赛的老乡们用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的事例,极具亲和力地描绘了小康路上一幅幅充满奋斗的画面。

  演讲主题鲜明,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动情。演讲标题不乏“情缘”“优雅”“追梦”“稻花香”“诗和远方”等等这些富有美好情感的词汇,表达了老乡们奔向小康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浙江乡村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老乡们的演讲激情澎湃,从容自信。充满真情实感的有声语言非常具有鼓舞性、激励性、感染力和号召力,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评委:唐克 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主任播音员,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浙江省朗诵协会理事。

  活动气氛热烈,场面大气,充分体现了我省各地的传统农耕文化。老乡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乡音说出了身边共奔小康的美丽故事!特别是看到很多年轻人,回到乡村为小康为理想奋斗,非常欣喜。

  评委:方乔坤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处二级调研员。

  参赛选手通过层层选拔产生,整体水平较高。他们都来自乡村,从不同的角度讲了小康路上的奋斗和越来越幸福的生活,体现了浙江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不同特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少创新创业的案例具有启发示范性,希望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到农村创业。

  评委:王仲淼 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浙江省农业农村教育培训总站站长。


浙江日报 潮专刊 00010 专家评说 2020-09-25 21438488 2 2020年09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