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义乌政策性担保扩面破解融资难

老楼的工厂又“活”了

  本报讯 (记者 金梁 何贤君 市委报道组 陈华栋) 老楼的工厂又“活”了!这两天,浙江惠侬丝针织内衣有限公司的纺织车间内,44台全自动无缝针织机马力全开,24小时不间断运转着。“一个德国品牌一口气下了5万件的订单,10月份就要交货,实在忙不过来。”听着机器发出的“吱呀”声,董事长楼清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就在几个月前,老楼还愁得茶饭不思。“受疫情影响,货根本发不出去,全部堆在仓库里,但物料、人工等开支一样不少,我仔细盘算过,每个月需要垫资近1000万元,这哪里扛得牢啊!”老楼说,由于企业本身“背”着不少贷款,再加上缺乏实物抵押,很难再向银行贷款。

  就在老楼最困难的时候,驻企干部“敲”开了企业的大门。疫情以来,义乌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助企服企政策,专门成立金融专班和镇街金融“三服务”站,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金融问题是‘三服务’中企业提出的主要问题,占比达70%以上。我们一手输活血,一手强服务,打出了6套金融‘组合拳’。”义乌市金融办主任王承刚说。

  缺乏抵押担保,是企业融资呼声中最大的难题。对此,义乌针对本地市场特点,大胆改革政策性担保,打破原先只为工业、农业、教育行业担保的限制,向进出口、物流、电商、建筑、医疗、市场经营户等12个行业领域扩面,释放出100亿元的担保能力。

  “为了以最快速度纾困企业,我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主要经济指标,配合风控,制定各行业担保标准。”王承刚说,如电商企业担保额度,按店铺销售额的10%确定;制造类企业担保额度,以税收的2倍确定等。

  正是通过这项政策性担保,老楼的企业很快拿到了1000万元“救命钱”。

  如今,政策性担保即将再次扩面。“直播、快递等数字经济应用服务企业也要纳进来……”9月21日,在义乌市金融办会议室内,当地相关部门就“数字经济”行业的政策性担保如何扩面展开了激烈讨论。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金融专班会同部门、镇街、金融机构共开展企业服务8800余次,解决金融问题2187个,落地新增贷款45.8亿元,减息8.2亿元。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义乌经济逆势上扬活力迸发,8月末,全市市场主体数量突破64万户,同比增长30.07%,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老楼的工厂又“活”了 2020-09-24 浙江日报2020-09-2400024 2 2020年09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