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观点

在基层实践中上好必要一课

  9月22日,是第3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三农”话题再次受到舆论的关注。如何让青年更好了解“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项创举颇有意思。

  今年高校新生报到季,杭电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新生杨楷说,自己“已经报到两个多月,只是先去安吉乡村报到罢了”,而且“快要拿到两个学分”。

  开学报到,先下农村。原来,杭电马院有一条“校外实践必拿学分”的规定,即该院研究生在读期间都要前往安吉、丽水等地乡村振兴共建单位至少待满3个月,“在广阔大地上增长见识和能力”。2018年4月至今,该院已有28名研究生参与这项乡土实践。学未开,身已至。杭电马院研究生奔赴乡间田野的“必修实践”,为高等教育创新实践开启了一片新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高校思政课大本营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引导学生去乡村“报到”、在大地躬行,这不仅对新时代青年的“三观”塑造具有关键性意义,对中国德育更会起到正本清源的效用。

  从田野课堂到校园课堂,接地气的校外实践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就像学生感叹的:“这段在乡村当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和治理的经历,让我开始了解中国农村的伟大实践,为我接下来读研期间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开学先下乡,为乡村振兴赋能。这些年,各地探索出的新“三下乡”模式并不少,比如规划下乡、创客下乡、资本下乡等。实际上,让有鲜活思想和勇猛干劲的大学生下乡实践,这些有文化、有见识、有才干、懂互联网的高学历人才,在天高海阔的乡村振兴版图上,一样可以大放异彩,一样拥有广阔空间。而有序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也离不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青年。

  开学先下乡,为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事实上,在乡村电子政务、数字化乡村、人口管理、农村电商直播、智慧农业等建设中,大学生作为基层治理的“外援”,既能感知乘风破浪的伟大征程,更能参与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

  开学先下乡,为劳动教育示范。我们常说,教育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五育之中,以“劳”为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重申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劳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体脑结合,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先做个村民”,在与万千农民共同生活中敬畏自然、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比接受抽象而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下乡,了解国情,务实做事。杭电马院研究生奔赴乡间田野的“必修实践”,真正是在“三农”事业中增长才干、砥砺品性。有了这样的经历,新时代青年学子才会真正把研究论文写在辽阔的之江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各个高校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中都应创造性地打造好契合自己学生的“必要一课”。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6 在基层实践中上好必要一课 2020-09-23 21430303 2 2020年09月23日 星期三